《引爆大潛能:讓個人潛力升級為集體能力的5大成功法則》

醒報編輯 2025/01/01 17:57 點閱 181 次

合作所創造的成果,大於單打獨鬥的總和。幾乎每一項表現個人潛能的特質,從智力、創造力、領導力、性格和積極性,都跟別人息息相關。本書指出,「小潛力」是個人獨自獲得的有限成功,「大潛能」是群體合作達成的更大成就。正如快樂具有感染力般,幫助別人變得更好,也能讓你的潛能、快樂和成功隨之升級。

本書作者為哈佛快樂學專家、世界知名潛能開發專家,TED演說點閱率超過一千五百萬人次。他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際社交領域進行的最新研究,以及在白宮、美國太空總署等國家級政府機構的工作,還有與歐普拉、亞當‧格蘭特、布芮尼‧布朗等名人的對話,建構一套能實現「大潛能」的方法,翻轉我們對於成功的認知。

我在哈佛大學當新鮮人那年一月份的某個雪夜裡,我半夜還在為了考試熬夜K書。當時名為「讀書週」的兩週艱苦期將盡,在這段期間裡不用上課,顯然就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以準備考試。但實際上,在這段期間除了考試之外,教授們還會丟給學生最繁重的作業和報告。不論是在圖書館或餐廳,無處不充滿壓力,學生個個為了發揮最佳表現而進入備戰狀態。

在一個接近午夜的晚上,我因為已經連續盯著課本長達六小時而視力變得模糊,所以我望向窗外讓眼睛休息一下,這時卻看到一個奇怪的景象。數百名學生突然齊聚在我的宿舍前,然後他們做了一件更奇怪的事:他們開始脫衣服。

我的頭腦因為過度學習而疲累不堪,我懷疑眼前這一切是真的嗎,還是在哈佛的壓力讓我精神錯亂了。然後,他們開始尖叫。之前,我們談到紅樹林裡的螢火蟲,牠們藉由同步發光來吸引伴侶。嗯,現在我即將經歷的就是一場截然不同的「集體發光」。

「原始尖叫」傳統

每年在大考前的午夜,哈佛學生會進行一項叫做「原始尖叫」(Primal Scream)的傳統活動,有人認為這是我們顯然沒那麼清教徒的祖先所創立的傳統。

當開國元勛約翰‧亞當斯因簽署獨立宣言而留名青史時,他的兒子查爾斯則因和友人在哈佛廣場裸奔被逮而名揚哈佛。他們被學校開除,但之後又被重新錄取(顯然如果你父親是開國元勛,你至少會有一次免於牢獄之災的機會),而他們這個「涼颼颼」的傳統仍延續至今。

三百多年後,那些最英勇和(或)爛醉如泥的學生會在牟沃樓(Mower Hall)前集合,脫衣服,然後凍到不行、全身赤裸的學生們在老哈佛廣場的冰冷地面上慢跑,他們彼此緊捱在一起互相取暖,同時還會有數以百計的圍觀者不斷從他們的宿舍裡湧出。

在那短暫的時刻裡,那股擔心自己無法在考試中發揮實力的焦慮,被擔心可能凍傷的恐懼(那是非常真實的恐懼)取代了,更別提還有在同儕面前可能產生的尷尬。以下會提到我暴露在原始尖叫裡的初體驗,還請大家原諒我使用這個雙關語。

犯下三個錯誤

現在,我要暫停一下,為不認識我的讀者介紹關於我的兩個重要背景。首先,我來哈佛前幾乎都是生活在德州的韋科市,在那裡不但非常鼓勵大家穿衣服,而且在雪地裡裸奔更是前所未聞,因為那裡根本沒有雪。其次,我很害羞。我從沒進過夜總會,從沒在酒吧裡跟女生搭訕,也從未裸泳過。

然而那天晚上,當我在一樓的宿舍看見這個奇觀時,我擔心自己會錯過精彩的大學生活。我在那裡像修道士一樣關在宿舍裡,讀著關於奧古斯都統治下的羅馬城生活,而我的同儕卻在盡情地體驗大學生活。所以,我決定要加入他們。

我累得糊里糊塗的腦袋當下決定,最好的辦法是在房間裡先脫好衣服,然後在隊伍其他人前往廣場途中經過我宿舍時,摸黑偷偷溜進隊伍裡。就當房門在我身後「砰」地關上時,我立刻發現我犯的第一個錯誤。

我是從德州來的,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會在雪地裡跑步時(不論赤裸與否)鞋子是很重要的。接著我明白了第二個錯誤:我把回宿舍要用到的學生證留在褲袋裡,而那褲子當然是被我留在宿舍房間裡,此刻它正堆在地上皺成一團。就在那時我還了解我犯的第三個錯誤,或許也是最大的錯誤:我單槍匹馬,完全無法隻身一人偷溜進群眾中而不被注意。

絕不該獨自嘗試

隆冬時分我站在那裡,想著我最不願意陷入哪一種窘境時,一位同樣害羞、愛泡圖書館的宿舍女樓友抱著書走出來。看到我時,她驚聲尖叫,然後我倆都採取下面這個傳統的策略:如果我們假裝什麼都沒看見,就能說服自己什麼事都沒發生。我羞紅了臉,腳趾還凍到發紫,偷偷溜進門內進到我的房間,用人體極限的最快速度把衣服穿上。

之後在大學的日子裡,她從沒提過我試圖參與這個具有三百年傳統卻胎死腹中的計劃:我的裸奔之旅在我房門外的兩英呎處就結束了。而我當然也從沒提過,她是我在哈佛念大學時唯一看到我裸體的女孩。

寫到這裡,本書因裸體、科學語彙和偶發的成人事件而列入輔導級。但我說這個故事不是為了其中的情色內容,而是它強有力地說明了一個冷酷但確鑿的事實:這世上確實有些事必須要有他人的支持,而且也絕不該獨自嘗試。

孤身一人追求潛力,感覺有點像那個沒穿鞋、也未能趕上哈佛廣場裸奔的大一新鮮人,那樣做既寒冷又孤單,也不可能堅持多久。然而,跟一群人中跑步比較像是借助了大潛能的力量:即使在極端情況下,你也能跑得更遠。

團隊才有絕地逢生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是專業社群網站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暨總裁,他曾做出一個很棒的結論:「不論你的頭腦或策略有多好,如果你玩獨角戲,將永遠都贏不了一個團隊。」

蘋果公司已故聯合創始人暨總裁賈伯斯,創立了史上最具競爭力且最強大的一家公司,他說過:「企業的偉大成就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獨力完成,而是一個團隊合力所致。」

美國海豹部隊在特訓時,有時會以勾著彼此手臂的方式做伏地挺身,強調眾人一起度過壓力,而不要獨自承受的重要性。他們還有一句很棒的名言:「參加比賽的是個人,但能絕地逢生的是團隊。」

有別人同行的成就

哈佛的原始尖叫儀式證明了在面臨壓力的時刻,我們更需要別人跟我們勾著手臂同行。這個結論得到《自然》雜誌上一項研究的支持。該研究分析了八萬則大學生的互動資訊後發現,擁有最高成就者是那些最會建立人際關係、且能以更多方式分享資訊的人。

在一篇發表於《實驗社會心理學期刊》的傑出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若你看著一座山並判斷它的陡峭程度時,只要你身旁有「社交支持」,你的觀點會立刻改變。事實上,如果你看著山時,是站在一個你視對方為朋友的人身邊,這座山會比你獨自面對時平坦百分之十到二十。這是個驚人的發現。

當你追求成就時有別人同行,你對客觀及物裡世界的觀點也會改變。即使你的朋友離你有三英呎遠,面對與你相反方向,而且保持安靜的情況下,結果仍然不變!這符合人類演化的道理:他人能為我們提供資源和支持。所以從心理和生理上看,當我們有人陪伴,將更有可能征服高山、獲取成功、克服障礙。

不希望跟室友同住

那麼,為什麼人在工作上碰到壓力時會想回到自己的座位或辦公室,將自己跟同事隔離開來完成工作呢?為什麼大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避開朋友,逃到圖書館的角落,或是透過攝取大量的咖啡因、服用治療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阿得拉(Adderall)和抗憂鬱藥物呢?

我在哈佛擔任大一新生輔導員,審閱數百名學生的入學檔案時發現,絕大多數學生都要求住單人宿舍,而不希望跟室友同住。

這不是因為單人房比較大或比較好,而是他們誤以為身邊有人會讓他們分心或減少他們的競爭優勢。但這樣做,這些學生就錯失了一項確實能預測長期成功和幸福快樂的關鍵因素:他人。這也是為什麼哈佛迫切需要一門叫做「心理學1504」的課程。

心理學1504課程

塔爾‧班夏哈博士在這方面的成就遠遠領先其他人。在他開始於哈佛教授「正向心理學」之前,這門學科還鮮為人知。就在我的「閃光實驗」失敗後不久,哈佛這位最具創見又真誠可靠的教授開設了一門實驗性的研討課程。隔年,塔爾邀請我擔任他心理學1504課程的首席助教,從此將正向心理學引進全校。

雖然哈佛給了我們學校裡最大的教室,但第一天來上課的學生多到爆,人滿為患。接下來的兩年,每五個哈佛學生就有一人選讀這門課。看來,哈佛學生特別迫切想知道如何在極度競爭的環境裡改善情緒健康。

哈佛個人潛能研究

在那段時間,我設計並執行了一項哈佛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個人潛能研究。由一千六百位哈佛學生填寫一系列經過實驗證實的心理測試工具和其他問題,約需一小時才能完成。我的目的是找出能預測誰會是哈佛最快樂且成功的個人特質矩陣(matrix)。換句話說,我能預測出「最完美」的哈佛學生嗎?

我們搜集的數據太過龐大,以致於我那台低階又廉價的筆電不斷當機。我的資料鉅細靡遺,從學生的家庭收入、他們在高中的GPA和SAT成績,到他們的睡眠時數、修幾堂課,還有參加多少社團等。

但當我開始分析資料時,立刻注意到一個問題。這些學生的個人特質和他們的表現與成就幾乎無關!從統計上來看,SAT分數滿分的學生也可能所有科目的分數都拿C。窮學生和他們的富同學相比也一樣快樂,且成績相同。

一個人臉書上的好友數量甚至與他性格是否外向無關。就在我因爲花費那麼大的功夫,卻找不到任何顯著關連性而感到沮喪時,我終於發現了一個天大的例外,那就是:社交關係。

最適應者生存

我用最著名的驗證量表,來測量一個人自覺在生活中與人建立關係以及獲得社會支持的程度,發現社交關係是哈佛人在求學生涯中成功與否的最重要預測因子。它決定了一個人情緒是否健康快樂,能否有效抵抗憂鬱,也能預測學生在面對考試和學業競爭時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

事實更證明,它還成為學生畢業後,能預測其事業長期表現最大因素之一。這個證據似乎支持一個驚人的結論:在哈佛表現是否優異跟學生的個人特質關係不大,而是跟他如何融入校園文化和同儕群體的能力有更大的關聯性。換句話說,在哈佛成功的潛力與「適者生存」無關,而與「最適應者生存」有關。

「適者生存」是最強大或最有競爭力的個體,能在競爭中能夠存活下來;而「最適應者生存」不一定是最強大的,但在特定環境中是最能適應、最合適的,所以更有可能生存和成功。

表面上看來,那些會成功的人似乎都是最閃耀的超級巨星,但事實上,真正的光芒是來自在星座中能找到適合自己位置的人。而且我也很快明白,這個觀念在哈佛之外也同樣適用,對我們如何看待公司、團隊、生活和事業中的潛能有更巨大的影響。(宇欽/輯)

《引爆大潛能:讓個人潛力升級為集體能力的5大成功法則》
作者:尚恩.艾科爾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適應性市場:金融學的新敘事 人類演化本能vs效率市場假說》
作者:羅聞全
出版社:大寫出版

美國有一半的人在股市有投資,但經濟學家無法就這個關鍵問題達成共識:投資人和市場是像現代金融理論假定的那樣,既理性又有效率,還是一如行為經濟學家所想、金融泡沫和危機所暗示的那樣,既不理性又沒效率?這是經濟學中最重大的爭論之一,結果攸關投資管理和金融監理是否真有價值。在這本開創性的著作中,羅聞全針對此一爭論提出「適應性市場假說」,理性與不理性的因素都在這個新框架中並存。

本書利用心理學、演化生物學、神經科學、人工智慧和其他領域的發現,說明市場效率理論並非錯誤、只是不完整。市場不穩定時,投資人本能地作出反應,產生其他人可以利用的效率不彰情況。

《待在家裡也不錯:快樂的家,來自一個人的內在設計》
作者:葛瑞琴.魯賓
出版社:早安財經

寫了《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之後,葛瑞琴.魯賓提出了她的第二份「快樂生活提案」:《待在家裡也不錯》。這回的範圍較小,但也較深入,因為她發現,在眾多影響快樂的因素中,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最重要的。因此,她決定花點時間,專注在如何從家庭生活中發現並創造快樂。

家,未必要展現什麼深奧道理,它只需要是愉快的、舒適的,就夠了。這其中的快樂哪裡來?來自態度,來自一個人的「內在設計」,來自對日常生活的各種細節,都懷著真誠的興趣,還有,非常重要的,想在家裡體驗自由自在的感受,要先有所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