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台灣的官員在國外留學過,加上留美留學生回台,才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還如此深耕!」學者藍適齊15日在國史館研討會還指出,這些留學生不只帶回知識,還有人脈,才能讓台灣持續接到美國大公司的訂單。不過學者趙相科提醒說,制定半導體政策過程中,有很多紛爭與意見不合,並沒有想像中順利。
官員多有留學背景
國史館15日舉行「戰後台美關係-從經濟發展到國防安全」學術研討會,政大歷史系副教授藍適齊表示,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的重要不言而喻,但過往研究大多強調技術,對於相關知識如何傳播到台灣較少研究。但他認為,台灣過去從沒有半導體產業,能將產業引入,官員有留學背景相當重要,才會知道國外產業的發展。
「前經濟部長孫運璿也在國外實習過!」藍適齊舉例,1974年著名的「早餐會」,包括時任工研院長王兆振、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等人都有留學背景。他說,到後來的李國鼎也有留學經驗,因此引入包括潘文淵、施敏等海外人才,更不用說過去從沒來過台灣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
懷想李國鼎、孫運璿
藍適齊主張,有留學背景的官員,還有多代留學生(包括國民政府來台前就到歐美留學者)回到台灣,除了引入知識外,還有與美國半導體產業的人脈連結,讓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可以從無到有,而且如此深耕並對台灣影響很大。但清大經濟系教授趙相科提醒,1974年的早餐會是中央部會官員常有的上班前聚會,但沒有李國鼎。
因此他認為,李國鼎與孫運璿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角色,還需要更多口述歷史去研究,例如可訪問當初被邀請回台協助產業發展的普林斯頓三劍客,例如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楊丁元等人(另一位章青駒已過世)。另外,要引入RCA的CMOS技術不完全是知識或產業發展的考量,可能還要多研究背後原因。
外國政策需經轉化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爭吵!」趙相科也說,潘文淵有紀錄他與工研院、國科會等部會激烈討論政策的過程,從意見完全不同到後來逐漸一致,雖然留學生會將外國所學帶回母國實踐,但在過程中不同的想法會互相競爭,不是只有單純的知識交流。
國史館近日出版新書「美國國家安全與對台政策檔案選譯」,並於14、15兩日邀請多位學者與談,或從不同角度發表研討會論文,盼對台美關係有更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