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留下的歷史創傷,受害者究竟要恨誰?和解有望嗎?
挑戰白色恐怖議題
鍾孟宏新作《餘燼》的時間設定在2006年,將33年前長達42年的白色恐怖時期迫害人權的罪行,和現代的警匪懸疑凶殺案融合,大膽挑戰沈重而敏感的白色恐怖議題。敘事採多線進行,由警方偵辦離奇連環命案,進而發現受害人共同點都是白色恐怖時期「加害者」或後代。
鍾導電影的影像風格向來獨樹一幟,驚悚中夾雜幽默轉折,令人觸目驚心、會心而笑、悵然長嘆。《餘燼》劇情辯証「正義」有如雙面刃,一旦偏執,「正義魔人」也與魔鬼無異。
連串的命案
劇情在迷霧中展開多線並行,一位華人老者在美國郊區迷路,對照五十年前驚恐的母子,在晦暗、殘酷的屍坑認屍,接著在熱鬧的菜市場突發的刺殺,連串的命案,令人觸目驚心。
張震和劉冠廷飾演的刑警,兄弟情在抽絲剝繭的偵查過程中衝突對立。報案父親(金士傑飾)為失蹤的女兒許瑋甯,急於讓兒子張震脫單的母親(鮑起靜飾)助攻,兩人愛苗悄悄滋長。緊繃的劇情,穿插了嫌犯錯把警長(陳以文飾)的畫像畫成凶手的幽默趣事,讓人會心一笑,是導演神來一筆。
可惡之人的無奈
而一人飾演白色恐怖受害父子二角的莫子儀,父是寧死不肯出賣朋友的好人,子是樂善好施的大善人,但同時是「受害者」和主謀復仇的「加害者」,編導藉由他囚禁折磨當年情治人員金士傑的過程,說明白色恐怖曾如何造成萬千家庭受害,可惡之人有其可憐與無奈。
白色恐怖是台灣近代史最黑暗的時期,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敗北後,1949年遷台,政權風雨飄搖,為穩定政局頒佈《台灣省戒嚴令》及《懲治叛亂條例》,這成為警總等情治單位整肅異己、監控人民、迫害人權的惡法。只要有人舉發,扣上匪諜的帽子,「寧可錯殺一百,不可放過一個」,經軍事審判後或蹲黑牢或遭槍決。
冤、假、錯案不可勝數
據司法院估計在白色恐怖時期,遭軍事審判的受難者在20萬人以上。但是諷刺的是,根據中共官媒報導,1949年前後,中共派出了1500餘名特工進入台灣,遭軍法審判處決有1100餘人,中共在2013年底在北京設無名英雄廣場紀念被處決的特工。1500名中共特工,卻牽拖了20萬以「匪諜」入罪的台灣受害者,可見當時的政策,造成冤、假、錯案不可勝數。愈是苦難的時代,愈是動人的電影題材,但並非都能引起共鳴,名利雙收。
1991年5月廢止《懲治叛亂條例》,終結了42年的白色恐怖。同年上映楊德昌導演改編自真實新聞案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國片首次直面白色恐怖。
莫子儀在《餘燼》中分飾父子,是受害人也是加害人。(作者提供)
《牯嶺街》人馬再現
12歲的張震飾演主角眷村少年小四,父親(張國柱飾演)被警總約談後,人生變黑白,少年在家變後情緒不穩,衝動下殺死要分手的愛人。
這部影片獲得第28屆金馬獎獲12項提名,張國柱和張震父子都以男主角入圍,雖影片只獲得最佳劇本獎,卻以「一柱擎天」之姿,獲得最佳劇情片大獎,至今被視為華語片經典。
隔了33年,張震再次參演白色恐怖相關的電影,巧的是《餘燼》台前幕後演職員中,很多是楊德昌當年拍《牯嶺街》的子弟兵,包括監製瞿友寧和陳以文。張震2021年以《緝魂》獲金馬影帝,演技由當年青澀少年到如今沈穩洗練,再度入圍金馬最佳男演員有其贏面。
《餘燼》以受害者為父輩討回公道為主軸,鍾導意圖為歷史創傷找到和解的平衡點,但轉折中現斧痕,挑戰「罪不及妻孥」的道德底線,使這部片子難免備受爭議,成為最佳劇情片的遺珠。鍾導過去屢得金馬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獎,《餘燼》入圍六項,卻首次在這兩項獎都落敗,令人不無遺憾。
《超級大國民》很批判
國片對白色恐怖最富批判性的當屬1994年萬仁導的《超級大國民》,劇情描寫當年讀書會成員許生(林揚飾)經不住刑求,供出另一讀書會友陳醫師(柯一正飾),陳醫師為保全其他成員,自白為主腦,在馬場町(今之青年公園)遭處決,片中柯一正拖著手鐐腳銬踏上死亡之路,雙手還高舉比出2和1,指名戒嚴時期的惡法《懲治叛亂條例》第2條第1項的死刑,影片海報也以此手勢痛批。
內疚終生的許生,尋尋覓覓十多年,最後在荒煙蔓草間尋獲故友的墓,跪地痛哭致歉,這部片子讓資深演員林揚得到最佳男主角獎。
改編自資深女星焦姣親身經歷父母因白色恐怖受難的《淚王子》,是出生眷村的導演楊凡2009年拍的,張孝全飾演的飛官遭誣陷被處決,妻子入獄後釋回,後來發現羅織罪名害夫枉死的人,就是暗戀她已久,丈夫的好友(范植偉飾)。但因楊凡採取太唯美的角度敘事,在金馬獎一無所獲。
與白色恐怖電影相關,名利雙收的當屬徐漢強由電玩改編的《返校》,校園成受害者出沒的鬼域,影像風格強烈,敘事手法創新。2019獲得金馬獎12項提名5項獎,隔年又獲台北電影獎14項提名,還奪得百萬首獎,創下票房2億2千萬佳績。
今年徐漢強再以題材創新的黑色喜劇《鬼才之道》入圍11項,能否成為大贏家,頗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