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快雪時晴帖》黃金畫.追憶兩代情 - 莊喆亞大特展捐自畫像

簡秀枝 2024/11/06 17:16 點閱 1747 次
圖為莊喆大師(左),捐贈12幅《臉相》系列作品,由亞大創辦人蔡長海(右)代表接受。(中央社)
圖為莊喆大師(左),捐贈12幅《臉相》系列作品,由亞大創辦人蔡長海(右)代表接受。(中央社)

「元氣•淋漓 – 90年莊喆特展」4日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盛大開幕,展出旅美藝術家莊喆百幅作品。莊喆感念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為他90歲之際,選在第二故鄉,為他籌畫展覧,意義非凡,他特別捐贈了12幅作品,盛情感人,讓蔡長海董事長與團隊,開心不已,昨天在開幕典禮中,舉行捐贈儀式,並回贈珍稀禮物。

莊嚴之子護送國寶

「霧峰是我第二故鄉,我的繪畫創新從這裡開始!」,就在展廳入口,明顯標示,倍為親切感人。莊喆(1934-)於1949年,隨父親莊嚴(1899-1980),護送故宮博物院國寶到台灣,就在台中霧峰北溝落腳,渡過高中、大學、出國訪問前的歲月,他視台中霧峰為第二故鄉,也是心靈故鄉,他的藝術起點,也是從霧峰北溝開始。

霧峰對莊喆來說,也是他飄泊人生當中,在華人世界,渡過最穩定且最久的地方,這回展覽,霧峯情懷,成為展覽的核心精神,懷舊中,飽含鄉情。展覽之前,莊喆特別帶著家人,重回北溝憶舊,一草一木,都有他濃厚情感,尤其,能夠回到自己的第二故鄉霧峰,舉行個展,呈現出數十年來遊歷東⻄方的藝術創作成就,意義更是不凡,莊喆心情激動,追憶著往事。

霧峰第二故鄉

莊喆表示,他們的家族故事,猶如「故官文物搬還史」;他的父親莊嚴,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館第一科科長,來台後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他們家舉家随父親押解故宮文物,輾轉南下搬遷:於1950年隨故宮文物遷至台中霧峰北灣,一家人當時就居住在霧峰北溝的簡陋農居,父親莊嚴把農舍稱為「洞天山堂」,成為全家居所,一直到1965年。他在那裡度過從高中到出國前的15年歲月,他對霧峰有特殊情感,霧峰就是他的「第二故鄉」。

1958年,莊喆從師大美術系畢業後,預官服役一年半,於1961年回到北溝。適逢父親莊嚴奉派要到美國負責故宮文物赴美巡迴展覽一年,囑咐莊喆在家陪伴母親,那段這期間,他在「洞山天堂」渡過最平靜幸福的一年,他也開始於北溝進行創作,使用水油彩的技法試驗,展場中,作品會說話,歷歷在目。
展覽中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吉峰彩罩》,是莊喆代表作之一。

他說,10年前在北美館辦展時,他以「鴻濛與酣暢」特展之名呼應,取名為《鴻濛》,其實該幅畫作正是霧峰北溝吉峰村後山,山不高、不起眼,但在他的眼中就是匯聚了家人的情感、連結霧峰感情的山。張大千也曾與他們一起去爬山,還畫了作品贈送給他的父親。


”AA”

有近鄉情怯的心情

此次受邀來亞美館展覽,回到霧峰有近鄉情怯的心情。該幅畫標誌了他和霧峰的濃厚情感,在歸鄉特展中展出更具特別意義,所以他將畫更名為《吉峰彩罩》,也帶著該畫「一同返鄉」。
蔡長海董事長、蔡進發校長都對莊喆捐贈12幅《險相》系列作品,表達謝意,將成為亞美館的重要收藏,為廣大師生提供珍費的學習和研究資源,同時展現了他對未來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深厚期許。

該12幅精美小作品,取名為「臉相系列」,是莊喆於1990年代陸續探討的主題,作品運用大量複合媒材。從造型的表現,到人物內在精神的書寫,莊喆透過那些作品,探討人類文明當中的「我」。莊喆的「捨得」,讓「中亞聯大」團隊開心不已,新科館長李玉玲精心研究,挑選了兩件與莊喆家人,一起來到台灣的第一批故宮文物衍生品作回贈。

《快雪時晴帖》黃金畫

那是是來自西元前八百多年、西周晚期的《散氏盤》,盤面上共有350字銘文,銘文字數僅次於毛公鼎,是晚清四大國寶之一。該《散氏盤》的絲巾,製作精美,送給莊喆夫人馬浩女士。

另一件禮物,則是乾隆珍藏「三希」之一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黃金畫。因為戰亂,該文物與《中秋帖》和《伯遠帖》相隔兩地,是莊嚴心中的遺憾。《快雪時晴帖》內容是王羲之在大雪之後,向友人的問候,希望藉由該禮物,表達謝忱,同時向莊嚴致敬,感謝他守護文物、守護藝術的良苦用心與高貴情操,希望《快雪時晴帖》黃金畫,常伴莊嚴後代。

「元氣•淋漓 – 90年莊喆特展」 ,從即日起到明年4月6日止。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