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憲法訴訟法修法爭議為何?

醒報編輯部 2024/10/22 13:49 點閱 2955 次

《憲法訴訟法》及其修法議題在台灣政壇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反映出立法體制與司法體制之間的運作制衡。隨著部分大法官任期即將屆滿,立法院因不滿意提名人選而遲遲未處理新任大法官的提名案,此次修法又跟大法官的人數息息相關,所以備受關注。

少數大法官掌控

根據《憲法訴訟法》,憲法法庭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負責審理包括憲法審查、機關爭議、彈劾案件等重大法律爭議。目前的問題在於,大法官的任命遲遲未能完成,立法院的杯葛行動使得大法官人數不足,但即使人數少,按目前法律憲法法庭還是可以運作,將導致少數大法官掌控憲法法庭的結果。

國民黨立委提議的《憲法訴訟法》修正案主張將大法官「現有總額」固定為15人,旨在避免少數大法官可以輕易推翻法律並決定國家重大事項。這觀點反應出對少數大法官就能行使權力的擔憂,認為憲法法庭應保持多元的意見,防止幾名大法官過度集中權力。

司法院則擔憂這一修法草案可能導致運作窒礙,進而削弱憲法法庭的功能,特別是在無法及時填補大法官席次的情況下,該修法可能實質癱瘓司法運作。

癱瘓司法運作

在這場修法爭論中,民進黨批評國民黨提出的修法案為「惡意癱瘓憲法法庭」,同時指控國民黨阻撓新任大法官的任命。民進黨立委強調,立法權與司法權應保持制衡,修法不應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她認為國民黨因為釋憲和死刑存廢等議題而阻撓司法運作,意圖削弱司法體系的功能。

反觀國民黨的立場,認為修法是為了防止大法官濫用權力。國民黨立委對大法官「實質廢死」的判決提出強烈批評,認為這反應了大法官過度行使釋憲權,進而削弱了立法權的功能。國民黨主張,憲法法庭應該更謹慎地行使其解釋憲法的權力,特別是在涉及重大國家政策如死刑存廢等問題時。

雙方各執一詞

在這場修法爭議中,雙方的論點反映出對司法與立法權力界限的不同理解。民進黨主張司法體系應保持獨立,並強調人民救濟權的重要性。司法院也指出,憲法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與人民權益密切相關,如果法庭因修法導致無法正常運作,將對人民的基本權利保障造成重大影響。相對而言,國民黨則關注司法權力的過度擴張,並強調立法院的立法權不應輕易被司法權干預。

綜合來看,這場關於《憲法訴訟法》修法的爭論實質上是關於台灣憲政體制中權力分立的平衡問題。此次的修法不應簡單地被認為是對司法權的牽制,而是提醒上位者在任命大法官時,政治力介入過深,會讓人民對司法獨立喪失信心。此時,憲法法庭做為憲政秩序的守護者,也必須小心行使其權力,以免在敏感的政策議題上過度干涉立法權和行政權。

最終這場修法爭論的核心在於如何確保憲法法庭既能有效運作,又不會淪為政治工具。

無論修法結果如何,憲法法庭的獨立性和公正性都應該是各方關注的重點。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確保台灣憲政體制的健全運作,並真正實現權力分立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