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報國片論壇》藝人赴中難苛責 台灣首重培養導演人才

呂翔禾 2024/10/22 09:43 點閱 3312 次
面對中國拉攏台灣藝人或要求表態,影視業專家建議,應該仿效韓國崛起策略,並積極培養導演人才、增加國際合作。圖為吳慷仁。(吳慷仁臉書)
面對中國拉攏台灣藝人或要求表態,影視業專家建議,應該仿效韓國崛起策略,並積極培養導演人才、增加國際合作。圖為吳慷仁。(吳慷仁臉書)

座談日期:2024年10月20日(週日)下午13時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
與談人:海鵬電影公司總經理姚經玉、資深影評人梁良
紀錄: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紀錄整理】「藝人去中國發展不是問題,只是往往要面臨表態的選擇!」針對近日多位藝人赴中發展,或是在中國國慶時「表態」,資深影評人梁良受訪時認為,台灣民眾都知道是被迫表態居多,不應把所有壓力讓演員本人承擔;資深製片人姚經玉則強調,許多演員在台灣沒演出機會,到其他地方工作本就很自然,寄望文化部從培養導演開始,才能厚植影視產業的實力。


”AA”

海鵬影業總經理姚經玉(姚經玉臉書)


”AA”

圖說:資深影評人梁良(梁海強臉書)

以下是訪談內容:

赴中發展恐遭統戰?

問(林意玲社長,以下簡稱問):近來演藝人員遇到政治干擾的新聞相當多,很多人都說中國有意、目的性的吸引台灣藝人到中國發展,無論是歌星、電影明星都去中國發展,以致令人擔心台灣的文化產業被掏空,包括導演、編劇與演員都跑光了,讓台灣影視界空洞化,有「文化統戰」的疑慮。

面對如此現實環境,如何看待藝人的市場與未來,不只是就業市場,還有大環境的變化,如何將人才留在台灣?也就是如何提供台灣藝人在國內有更多的舞台與空間。
近日比較震撼的藝人是吳慷仁去中國發展,因為他相對年輕且還當紅,加上過去曾支持過太陽花學運,令影迷很失落,想請問你們怎麼看?

發展是逐水草而居

姚經玉:我在大學上課時,學生也問過我這個問題,但我想人就是逐水草而居,是很自然的狀態。人或許有理想,或是為了尋找更大的生存空間沒有什麼錯的地方,若藝人覺得適合去中國發展就該去。

問:想請問姚總經理,您會認為批評吳慷仁的粉絲不理性嗎?

姚經玉:我覺得很多粉絲可能沒有想到更多當事人的想法與立場,既然是民主自由社會,應該都可以尊重。

近年被迫表態變多

梁良:我認為這要分兩個問題探討,第一個是演員工作問題,演員要去中國工作這方面完全不是問題,台灣藝人去中國演出、拍電影已經很有歷史,一直都不是問題。

近來的紛爭問題是出在「表態」問題,台灣的藝人因為工作的關係被迫表態,若沒有這樣的認知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問題。以前台灣藝人也常常在中國演戲,但近年來被迫政治表態愈來愈多,也讓台灣民眾產生「逆反」心理,讓很多人認為去中國演出是有問題的。


”AA”

藝人赴中發展會面臨被迫表態問題,專家建議民眾不要給藝人本身太多壓力。圖中為藝人林依晨。(Ariel Lin林依晨 臉書粉專)

承擔全部壓力不公平

問:表態多半是被迫,藝人不得不表態啊?否則對方會攔阻台灣藝人在中國發展的機會,當然中國在這中間有政治目的,希望台灣藝人表達很愛祖國,讓台灣藝人變得很可憐,很難兩面討好?

梁良:當我們把自願與被迫表態區分的話,最好是工作與政治兩方面要分清楚,演員自己什麼都不要站邊。事實上,被迫表態的壓力就是存在,中國就是要你選擇:演員爭取工作機會被迫表態,還是拒絕表態喪失工作機會?壓力在演員本人,但如果把所有壓力讓演員承擔,是否公平?社會能否在這方面減輕他們的壓力?

製片擔心後續告吹

姚經玉:我相當贊成梁老師的說法。第一,我認為選擇工作權沒有問題,很多表態不是藝人本身願意做,若是被迫,觀眾苛求是不是理性的做法,畢竟原因不是出在他本身。

往往是製片方希望保障本身在中國的利益,並在捧演員上得到保障,會要求演員表態,與對岸合作拍片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台灣的觀眾其實都很清楚,反而一些比較激進的、逼著藝人給說法的態度,其實就太頗難為藝人了。

台、港狀況不同

問:想請問梁良老師,兩岸三地的藝人都有很多機會碰到這樣的議題,更不用說香港藝人是更早碰到表態的問題,老師如何看?

梁良:香港在97年回歸祖國,現在中國的政策也希望香港往大灣區靠攏,香港的屬性已經變成中國的一個城市,藝人免不了要往中國靠攏,這樣的趨勢是愈來愈多。但台灣不一樣,還是一個單獨政治體系與主權國家,沒有必要太多太明確的表示。


”AA”

藝人赴中發展會面臨被迫表態問題,專家建議民眾不要給藝人本身太多壓力。圖為歌手安溥。(聯成娛樂 On Line)

幕後人才中國有需求

問:那就想請問兩位,中國大陸市場需要很多港星或台星,以及相關產業的工作者,才能成就中國的影視市場嗎?其實中國有很多自己的演員,台灣人去那邊拍片可能是點綴嗎?他們的產業似乎沒有那麼需要台灣演員。是政策上要刻意拉攏嗎,還是中國有相關人才需求?

姚經玉:就中國電影來說,台灣演員需求沒有絕對需要,但其他影視製作人才上,在中國市場不斷擴大之下,應該是非常需要,只是幕後人才過去中國的新聞,一般民眾看不到,無論是從港澳或台灣,加入中國團隊的新聞都不像知名演員那樣矚目。畢竟整個中國影視的體制太大,幕後是屬於其中的環節,整體上不會特別被凸顯。

台灣演出機會不多

雖然演員容易被凸顯,但中國並沒有絕對角色需要台灣演員。對台灣演員來說 中國的選擇是其中之一,很多演員就是在台灣沒有飯吃。你去看現在的電影或台劇,某些演員很多演戲機會,同一個時間就是那批人,怎麼演都是他們,這也確實讓其他很多演員在台灣缺少發展的機會。

早期的台灣電影或是電視劇,相當重視本土劇與本土發音,我以前也帶過藝人,他如果能講標準台語,接戲機會比較多,如果演員不會講,即使能聽也不夠。當初政府鼓吹台劇,是否也讓一部分的演員沒機會接戲?這樣,他們到其他地方找尋演出機會又有什麼好苛責的?

需要台灣頂尖人才

最近幾年來,政府希望演出原住民電影、客家等主題,期待題材愈來愈多元,但我認為演員的機會還是很有限,他們在台灣還是沒有演出機會,如今不見得是中國需要台灣,而是對台灣演員來說,中國是他們可以選擇的機會。

梁良:在幕後行業方面,中國的影視業市場毫無疑問比台灣大很多,演出與拍片機會多,他們不一定需要台灣演員。但中國目前的演員來說,也沒有特別頂尖的人才,因此還是很需要台灣的頂尖藝人或幕後人員參與。

夠傑出就不須表態?

有很多中國綜藝節目都是請台灣的製作人、歌星或表演老師上節目講評,代表台灣這方面的人才超過中國,評審老師多半是台灣去的,就顯示有這個需求。若演員夠專業、有非請不可的地位,其實也不會逼你表態,但若是可有可無,就有可能附加條件、表態等等,變成演員本人自己面臨選擇要工作還是附加條件?


”AA”

藝人赴中發展會面臨被迫表態問題,專家建議民眾不要給藝人本身太多壓力。圖為演員張鈞甯。(張鈞甯Ning Chang粉專)

問:第三個問題:兩岸由於同文同種,想找機會演出的藝人很多,但歐美市場過去曾有李小龍、成龍等演員前往發展,如今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下,台灣藝人有東南亞市場發展的空間嗎?若要進軍中國以外市場,機會如何?

梁良:這就很要求演員本身的表演功力與水準,如果有語言能力、外語流暢,且能夠適應外國電影需求,當然沒問題,只要角色適合、表演過關即可。但問題是我覺得台灣演員,參與國際製作能力不夠強,這也是自己行業裡面要改善的問題。還是強調,若到了非請不可的地位就不用再抱怨,甚至還有可能應接不暇、片子接不完。

演員職能要多加強

問:的確,包括歐洲、法國等電影都需要東方面孔的演員,但台灣很多演員的語言能力度不足,吳慷仁也有到馬來西亞表演。這會不會是市場上的考量影響?

姚經玉:梁老師提到重點,台灣演員,本身的職能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強。現在來看很多國際製作公司,我去歐美看到影展中,很多國際合資影片,我認為對台灣導演或技術人員來說,機會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市場考量,國際合製上,台灣與馬來西亞、香港或中國合作,就有考慮過市場分配的問題。

文策院資金重要

吳慷仁的演出,就有讓台灣帶動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市場,而且台灣作為華文媒體的中心,流量是相當可觀的,台灣的華語新聞全世界都看得到,對於台灣明星的宣傳、推波助瀾有很大效果,尤其是在星馬,製造的聲量是很驚人的。

在這方面,台灣文策院幫助很多,尤其資金取得是製作上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的政策也有規定跨國合作的演員或是主創比例,這些在國際合作案子成立之前要考量在內。我發現台灣與東南亞合作例子愈來愈多,相互市場合作外,文策院提供資金也是重要考量。

韓國政策明確

問:那接下來就是我們下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文化部,或是文策院可以在其中做什麼?

梁良:我覺得很好的模仿對象就是韓國怎麼將影視產業做起來,其實台灣的電影與電視產業在20年前是領先韓國的,但韓國後來居上,變成全世界都是韓流,包括電視、電影、真人秀等全部都大鳴大放,成為世界的大眾文化。

這其中就凸顯韓國的文創產業等政府單位,發展目標相當明確、且說到做到、全方位的發展影視行業。我覺得台灣政府缺少這種全方位的幫助,很難將台流變成如韓流一樣,對全世界的展開這方面,現在好像比較弱與缺乏。

資源分布太零散

台灣有能力與人才嗎?其實無論幕前與幕後都有,問題是「資源整合」上,能否透過政府單位,例如文化部或文策院進行整合,讓相關內容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推廣?

問:簡單說,就是政府的資金跟戰略的問題嗎?

梁良:是的,台灣的資源整合不足,很像很零散的感覺,但發展影視產業應該要將投資、人才與產業整合在一起重拳出擊,國際市場才會看到台灣有很棒的產業與演藝人員,也會有助建立台灣影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若是太分散是沒用的。


”AA”

專家希望台灣文化部能仿效韓國,重點培養影視人才。(周子瑜 Tzuyu 쯔위 臉書粉專)

不能雨露均霑 要有重點

姚經玉:我覺得這方面的問題很大,由於影視產業的發展資源很多都掌握在政府身上,政府施政原則上是希望雨露均霑,否則容易讓外界說閒話、認為圖利,但這對影視產業發展並非好的做法,無法讓真正的人才冒出來。

過去我參加韓國文策院的競展,他們非常重點鎖定哪個是人才、政府該怎麼做,人才就是人才,很難用雨露均霑的方式進行投資與發展。

不過就我目前看到、這兩三年來的觀察,其實韓國的影視產業已經開始往下掉,它們的高峰已經過了。我們在韓國影視業從沒有到有的這段過程是值得學習,但如今它們也面臨很大問題,就是人才外流。

韓國的影視人才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其實是20年前的坎城影展,但韓國產業現在已經教不出有才華的新銳導演,取而代之是日本年輕導演回來了。

培養導演重於明星

培養明星沒有錯,在台灣、中國等華語影視界都有,連香港也是,但影視產業的關鍵點在於導演,導演才是人才的關鍵點。台灣很多發達導演如李安等人,也是20年前在坎城發光,很多大明星也是來自於過去。如今多數年輕導演的都從日本來,台灣雖然有慢慢冒出來,還是比較少,這些人才才是影視產業的未來。

台灣影視界問題是,總認為商業代表產業,雖然沒錯,但你若觀察美國的影視產業就會發現,好萊塢在挖角導演時,會先挖藝術片導演、並非商業導演,因為如果要去好萊塢,因為他們需要人才,商業與藝術片導演雖然都是導演,但藝術片創作比商業片需要更多藝術成分。

好演員要有好作品

好萊塢的邏輯是,既然你沒錢都可以拍出好片,若錢、演員、團隊等所有東西都到位,你會發揮很大的力量,而複製的商業元素被取代性卻很高。

韓國現在的成功是高峰,但人才養成是在20年前。其實文化部或文策院也好,對於誰是真正人才心知肚明,也知道要扶持,但怕被講話,可是雨露均霑對後面的做大發展就受限,導致政策繞了很多年,結果沒有找到重點。

坦白說,培養導演人才太難,其實培養演員相對容易,但好演員需要好作品,你看如楊貴媚這樣非常用功的演員,到現在也還是不斷找到好的導演合作。若能跟各國的年輕導演合作,其實什麼就都有了。若要藝術創作要再突破,好的作品的演藝事業往上推的話,好演員還是需要好的作品。

執行政策要更有魄力

問:我們最後一個問題。目前的文化部長李遠(小野),可以說是文化部第一次由行內人士擔任領軍,而且具有國內與國際相當豐富的影視從業與領導經驗,想請問兩位對於小野部長有什麼樣的期許?尤其是針對影視產業面對被中國擠壓或各樣的壓力,部長應該如何扮演整合者的角色?

梁良:我認為有兩點,第一是執行政策需要更有魄力,更要堅持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即使面對質疑也不怕。李遠作為內行人,在影視產業耕耘已久,知道哪些人才可以重點加強,若執行政策上有魄力,就能拍出好的東西,讓全球看到。

另外,希望文化部很多政策都玩真的,「講完要做」,雖然各方面的壓力當然免不了,但只要部長夠堅持,才可以有所作為。

內行應懂如何提拔

姚經玉:李遠部長應該是歷任文化部長以來,一路擔任作家到編劇,應該是電影圈講「作者論」中,最接近的部長。既然如此,他應該這方面知道要提拔怎麼樣的創作者。即使作為政務官,他的考量會與心裡的想法不同,但我相信他的初衷應該很清楚。

問:總結來說,其實不只是影視人才,將文化產業放大可以發現,韓國就是用電影與電視的意識形態攻佔全世界,文化是一場沒有煙硝的戰爭。政府與其買那麼多武器,若將文化當成重要戰略,對人心影響、國力的推展與中華文化廣傳,都是不可小覷的力量。

文化重要不亞軍事

我們談影視產業不只是談市場與營利,還要想到藉影視內容傳播的意識形態、民主精神的堅持、台灣人的生活價值觀等,國家的影響力才可以擴及到全世界,就如奧運選手奪牌一樣,發揮了強大的影響力。

政府甚至應該提升到總統或行政院的角色來運用影視文化,厚植我國文化實力,總之,文化重要性不亞於軍事、外交等領域,期待不要被政府與外界看小,才能讓台灣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