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以更新的思維從事都市更新

韓乾 2024/10/20 10:22 點閱 1652 次
都市更新當然要把危老的建築物重建,但是「危老重建」絕對不等於都市更新。一直以來政府所推動的「危老重建」,為求速效,一方面獎勵容積,一方面甚至不限最小建地面積。(作者提供)
都市更新當然要把危老的建築物重建,但是「危老重建」絕對不等於都市更新。一直以來政府所推動的「危老重建」,為求速效,一方面獎勵容積,一方面甚至不限最小建地面積。(作者提供)

都市更新早有倡議,奈何一直牛步。但因最近強度7.3的地震,使人警覺有加速推動的必要。臺北市蔣市長甚至喊出「大都更時代來臨」的口號,使人期盼具體行動能早日來臨。

都市更新不是危老重建

都市更新通常可以有三個方面的作法。第一是將一個城市裡的某一個區域,因為房屋老舊、環境不良,全面拆毀重建。第二是整建、改建、修建、維護或設施之充實。第三是維護:加強區內土地使用及建築管理,改進區內公共設施,以保持其良好狀況。都市計畫法也如此規定的。

從媒體的報導,可以看出政府的施政、亟待重建的屋主,以及社會一般的概念,似乎都把「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混為一談。
廣義地講,都市更新當然要把危老的建築物重建,但是「危老重建」絕對不等於都市更新。一直以來政府所推動的「危老重建」,為求速效,一方面獎勵容積,一方面甚至不限最小建地面積。

試想以如所附照片顯示,如果眾多大小不一的樓宇,各自為政、參差不齊地就地重建,長期下來,都市景觀與環境將會是什麼樣子?

用嶄新思維從事都更

都市更新應該有更高、更遠的願景與目標,更有野心地思考如何規劃,才能使為臺灣的城市改頭換面,可以與世界其它城市螕美。如果我們拉高視野,鳥瞰我們的城市,一定會發現幾十年來幾乎老舊而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是城市是個有機體,它應該隨著世界的潮流、時代的需要(例如氣候變遷),做新的規劃、新的設計。

大約二十多年前,在我校客座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Roger Bristow,在論文中直白地指出,都市計畫往往仍舊用二十世紀中期的思維,做二十一世紀的規劃。說到城市的建築,他說個別的大樓還有一點看頭,整體來講,人的尺度便被破壞了。
大樓與大樓之間沒有連接(天橋),怎麼能算是行人友善呢?街道是給小汽車設計的,人與人之間毫無親切感。

學習新加坡的作法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美麗而切規劃得現代化的花園城市國家。我大約三十多年前,曾藉研討會的機會參訪了他們的「住宅與都市發展局」,請教了主任規劃師,有關他們的規劃方法。他告訴我都市規劃並不難,他說:你只要閉上眼睛,想一想希望這個城市三十年、五十年後將會是什麼樣子?市民將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當然,思考絕對不是空想,幾項元素是必須考慮的。它們是:經濟發展、公共設施、都市環境、水資源、生物多樣性與景觀、碳排放、水土保育、天然災害(地震、水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