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鳳來影〉眷村文化的離散與認同

醒報編輯部 2024/10/16 17:57 點閱 3297 次
《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訪談了多位作家,述說眷村生活與文化在台灣文學史的重量。(photo by 念念眷村 via facebook)
《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訪談了多位作家,述說眷村生活與文化在台灣文學史的重量。(photo by 念念眷村 via facebook)

國共內戰在1948至1949年間,國民政府陸續撤退了60萬軍人及為數不少的眷屬遷台,南腔北調猶如鄉音地圖的眷村,在台灣由南至北,有近九百座。1980年起,各地眷村陸續改建或拆除,但眷村文化未被時代遺忘,在文學、戲劇、電影中一再重現,成了台灣文化的一種特色。

美國名將麥克阿瑟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眷村文學放異彩

隨著眷村第一代居民相繼淍零,第二代搬離眷村開枝散葉。現在台灣的大城小鎮不乏標榜眷村菜的餐館,而描寫眷村文化的小說和電影、電視、舞台劇持續上映,訴不盡對眷村的懷念。

當年以「反攻大陸」為目標的軍人和軍眷,他們或住在日本人留下的宿舍,或以克難方式在竹籬泥牆、黑瓦紅門、簡陋的眷村「暫居」,他們不買房不買地,以為有一天可以回到故土,離散、鄉愁的悲情彌漫。

他們在陋巷相濡以沫、刻苦求存,孕育出的下一代,有飲刀成一快的江湖兄弟,也有名揚四海的文學家、電影導演,在他們的作品中重現離鄉背井的父母失根之痛,也有他們自己的在地認同。

落腳在他鄉

黃玉姍和陳堯興導演的紀錄片《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中,眷村第二代作家的共情共感,是成長歷程中每逢清明節沒墳可上、無墓可掃的失落。

朱天心在她的作品《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寫下:「沒有親人死去的土地,是無法叫做家鄉的」。

眷村第一代視台灣為第二故鄉,政府開放探親後,他們回到故鄉被視為「台胞」,在台灣生活了大半輩子仍被稱為「外省人」,在身份認同上有如「在場的缺席者」。

相濡以沫之情

而眷村第二代現在有墓可掃,視台灣為家鄉,蘇偉貞說:「眷村是我永遠的地址」,即使改建也令她不時不由自主地造訪。

眷村生活非常緊密,雞犬相聞,張啟疆形容夜晚可以清楚聽到整條巷子裡此起彼落的鼾聲。

眷村成長的第二代經歷青春的躁動、壓抑、叛逆,如今憶苦思甜,對於眷村生活眷戀不已。蘇偉貞說眷村生活是封閉的,有人到大學或當兵時才有台灣經驗,但袁瓊瓊不以為然,她認為眷村本身就是一種台灣經驗。

《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訪談了多位作家談眷村生活與文化,包括過世的詩人瘂弦和洛夫、司馬中原留下珍貴畫面,張默、封德屏、蘇偉貞、張啟疆、袁瓊瓊、朱天心、還有文學史學者梅家玲、陳芳明,評價眷村文學在台灣文學史的重量。

被死神追跑

令我想起去年看到齊怡導演的紀錄片《離亂之歌》,以抒情手法訪談了張曉風、隱地、桑品載、陳義芝、向明、蘇偉貞、王健壯等七位出身眷村的作家,談1949中國石破天驚的歷史巨變,帶來人生深遠的影響。

王健壯談到父親戰亂的傷痛回憶,在國共內戰時手足相殘,「父親是被戰爭蹂躪扭曲、受傷的一代,有多少人在他的青春時代,十二年每天都在打仗,被死神追著跑」。

蘇偉貞在《離亂之歌》中說: 「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父母過世,後代出生,覺得人生完整歷經生老病死,這就是離散族群的一生迴圈。」

張曉風坐在眷村的門口,在金色陽光下朗讀自己筆下眷村生活的文章,陳義芝陪父親返鄉探親,坐在日式眷舍念家書,都是深情回望,令人難忘的一幕。

眷村故事說不盡

眷村故事說不盡,出身眷村的李祐寧導演拍了五部有關眷村、老兵的電影及電視劇,其中《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得到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前不久國家影視聽中心數位修復他1985年導的《竹籬笆外的春天》,鍾楚紅和蘇明明飾演個性截然不同的眷村少女,兩人同時愛上飛官 (林瑞陽飾),飛官不幸墜機身亡,情傷的兩人後來在接待美軍的酒吧工作,費翔飾演的美軍與鍾楚紅譜出戀曲,電影在眷村實地拍攝,重現了60年代台灣的時代記憶,也留下俊男美女風華正盛的美好身影。


”AA”
《竹籬笆外的春天》中鍾楚紅和蘇明明都在顏值巔峰。(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陳坤厚導的《小畢的故事》、虞戡平導的《搭錯車》、侯孝賢導的《童年往事》、楊德昌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作驥的《美麗時光》《爸 你好嗎》都可歸類為眷村電影。這些經典電影呈現時代縮影,在國際影展也都大放異彩。

而在舞台劇表現上,表演工作坊賴聲川和王偉忠在2008年合作的舞台劇《寶島一村》,描述三個眷村家庭自1949年起60年來三代人的故事,曾在兩岸三地及美國、新加坡等地巡演,大時代悲歡離合的劇情,令觀眾悲欣交集。

「一村喜事」炒熱眷村

號稱是沈浸式戲劇的《一村喜事》,則是一場歡笑的歌舞劇加上眷村菜的「實境體驗」,觀眾一人三千元買一張喜宴謝卡做成的入場券,在空軍三重一村吃一席眷村辦桌式喜宴,菜單包括滷菜、白斬雞、梅干扣肉、桂竹筍、油飯、麻婆豆腐、酸菜豬肚湯,其中最叫好的是熱騰騰的老麵饅頭夾豆腐乳。飾演村長和新郎新娘中場會下台和觀眾敬酒互動,散場時,大家猶如參加喜宴的賓客,臨去和喜氣洋洋的新人一起拍合照。

《一村喜事》去年12月在空軍三重一村演出了31場,每場席開30桌,坐無虛席,炒熱了這個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還發展出周邊商品,包括辣椒醬、空軍一村啤酒。今年捲士重來,自11月下旬每周末將以定目劇形式再推出《一村喜事2.0》。

在中共軍演不斷擾台的此刻,看眷村文化藉由影視、文學、戲劇重現,精彩連篇,儼然已成台灣文化頗具特色的一部分,惟盼兩岸領導人記取歷史教訓莫再燃戰火,令生靈塗炭,讓自己的子民釀血淚悲劇。


”AA”title=”點擊放大”
一村喜事的辦桌。(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