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怎麼看影響力?

施壽全 / 醫師 2024/10/09 10:14 點閱 5785 次
一項醫學研究進行後有了成果,該如何評估其「價值」?就是取決於其成果寫成論文,能否接受審查後,刊登在專業期刊上。(中央社)
一項醫學研究進行後有了成果,該如何評估其「價值」?就是取決於其成果寫成論文,能否接受審查後,刊登在專業期刊上。(中央社)

一項醫學研究進行後有了成果,該如何評估其「價值」?或許這項成果,有一天能從「實驗室」走向「臨床」(from bench to bed),真正對人類的健康維護與疾病診療做出貢獻,但在此之前,研究的價值,就是取決於其成果寫成論文,能否接受審查後,刊登在專業期刊上。

論文期刊的影響

論文的價值,一般都是以所刊登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來衡量。醫學期刊的影響係數,是以其出刊頻率、登載論文篇數及所有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來計算。醫學期刊的影響係數,有小數點以下的,最高者超過200。

一般來說,影響係數超過5分就算高分,期刊影響係數越高,就代表論文越有價值。但個別論文被引用次數,在某領域內所有期刊係數的相互排比,也常被當作評估標準。

論文與期刊被「引用」越多,代表「影響力」就越大,但醫學只是生活中的「小眾」,人類社會需要關心的面向與事務太多了,不同的人與事,各對社會有不同影響,在資通科技盛行的今日,什麼東西能代表有影響力?「網路聲量」說第二,沒有其他方式敢說第一。

網路與期刊

公眾人物的網路聲量,或說粉絲(fans)數,通常是以萬起跳,厲害的,有超過千萬甚至上億的,影響力之巨大,絕非「小小」期刊的影響係數能望其項背。因此,長年來原本在白色巨塔中高高在上的醫學期刊,也不能不「下凡」,把內容張貼在著名的網路媒體平台上。當然這樣也不至於減損論文的價值,但少了這種「接地氣」的作法,影響力恐怕只會越來越萎縮。

不過,真正的影響力,應該是要看持久性。我們可能每隔一小段時間,就可看到某個年輕藝人或團體橫空竄出,引發成千上萬的粉絲追逐。這些個人或團體有時就像煙火,一時燦爛無比,然後很快又有其他更耀眼者出現。在這樣的過程中,個人或團體,有沒有能留下能傳世久遠的作品,才應該是判斷有否有真正影響力的憑證吧,但看起來似乎並不多。

流傳恆久

有些已是歷史的人或事,的確具有永恆價值與深植人心的影響,時不時就會被回憶與提及,但現代人癡迷與瘋狂的,卻幾乎都只是暫時性的光芒,人類的未來似乎不是那麼值得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