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和平繫於一念之間

楊振富 2024/09/29 11:03 點閱 5301 次
總統賴清德表示,台灣希望與美國等全球民主夥伴,透過更緊密的合作網路,持續強化結盟的力量,共同撐起民主保護傘,讓民主國家免於威權擴張的威脅。左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台灣在印太地區計畫」訪問團成員之一。(中央社)
總統賴清德表示,台灣希望與美國等全球民主夥伴,透過更緊密的合作網路,持續強化結盟的力量,共同撐起民主保護傘,讓民主國家免於威權擴張的威脅。左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台灣在印太地區計畫」訪問團成員之一。(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日前出席民防活動時強調,台灣絕不與中國簽和平協議,而要與美國領導的民主陣營站在一起,靠實力確保和平,以備戰止戰,不靠一紙協議得到和平。

信任美國不信中國

頼總統的定見基於對中國的不信任,以及對美國安全承諾的仰賴。此一信念從歷史來看,固未偏離事實過遠,仍有進一步審思的空間。

觀諸歷史,中國強調主權和不干涉,經常利用對協議的解釋,來證明立場變化的合理性,特別是涉及領土爭端或內部治理時。中國在與國家目標,特別是核心利益相衝突時,確有重新解釋或破壞協議的記錄—例如違反中英香港協議和拒斥國際法庭的南海仲裁。

北京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及其無視國際協議與裁決的記錄顯示,中國確有可能撕毀與台灣的任何和平協議。

美國外交有不確定性

然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較,美國參與國際協議的歷史更長,它根據政府或國家優先事項的變化退出或重新解釋這些承諾的作法亦不遑多讓,甚有過之而無不及。卡特1979年斷絕與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並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台灣對此應深有體會。

美國近年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武協議」及「中程核武條約」,在在顯示美國作為一個國內政治重點不斷變化的全球大國,不時會改變其對條約協議的立場,尤其是在政府更迭的情況下。

與北京簽署和平協議確實可能導致台灣在主權問題上讓步,但仰賴美國的嚇阻亦容易受到美國外交政策波動的影響。台灣的安全仍將依賴美國的戰略利益,而美國的戰略利益並不總是與台灣的利益完全一致。如果美國的注意力轉向其他地方,可能會讓台灣變得脆弱。

以備戰來避戰?

賴總統強調加強台灣軍事力量並深化與美國等盟友的關係,這是一種戰略避險的作法,凸顯以備戰來避戰,靠實力達到和平的必要性。然而,以色列獨立建國後,是世界上備戰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卻戰火不歇,至今仍面臨持續的衝突及緊張局勢。以色列的例子顯示,就算做好軍事準備,仍無法阻止戰爭的爆發,軍事之外,必須結合外交努力,並解決更深層次的政治問題。

賴總統展現護台意志與決心,可敬可佩,但在處理國際關係時,絕不要說「絕不」(NEVER SAY NEVER)。台灣應該對未來與北京的外交接觸保持開放態度,在維持軍事嚇阻和戰略聯盟的同時,也應意識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可能為未來的談判提供機會。

和平固不可寄望一紙協議,卻可能繫於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