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認為它擁有這個世界。美國認為它的霸權不容被挑戰。但美國又擔心它會失去對世界的掌控,所以美國是活在一個幻想和恐懼中的國家。從冷戰結束後,美國已由一個孤獨的強權,進一步成為一個不講理的霸權和超級的流氓帝國。
不是要「疑美」,也不是要「反美」,但希望要「知美」,了解美國的真相。 此書分析美國的作為,希望讓讀者真正了解和認識美國,從而在世局變化中能夠趨吉避凶,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
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王和中國皇帝的國書,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薩爾瓦多島、古巴和海地。1493年、1498年、1502年又3次西航,到了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島嶼、中美、南美洲大陸沿岸等地方。
當時哥倫布誤認為自己到了印度,所以加勒比海一些島嶼被稱為「西印度群島」,偌大的美洲在當時還不為人知。所以,人們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由於哥倫布堅信自己到達印度,因此他就將當地原住民稱為印第安人,意即印度人。
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英、法、西、葡萄牙等國開始對美洲的殖民。在哥倫布第一次返回西班牙時,認識了一位義大利的同鄉亞美利哥韋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隨後追隨哥倫布遠航美洲。1507年,這塊新發現的大陸,就被哥倫布命名為亞美利加(America)。
五月花號公約
1607年4月26日,英國人建立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詹姆斯鎮(Jamestown)。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到達北美東北部的鱈魚角(Cap Cod),約定上岸後建立公民治理的政治團體,這是「五月花號公約」的由來。
登岸後,清教徒們建立起普利茅斯(Plymouth)殖民地。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學會種植玉米和捕魚的技術,並度過嚴寒,艱難地生存下來。1621年清教徒邀請附近的印第安人一起共慶豐收,這就是感恩節的由來(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
1630年以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為首的另一批清教徒在普利茅斯以北建立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殖民地,首府為波斯頓(Boston),1630-1642年約有13,000名英格蘭人前往麻薩諸塞。到了1733年,歷經幾代人的殖民,英國人在北美已經建立13個殖民地。
歐洲人湧進北美
英屬北美各殖民地建立與發展之時,正逢歐洲戰亂頻仍、瘟疫橫行之際。北美遼闊富饒的土地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每一個在貧苦中掙扎、在戰亂中求生存的歐洲人。隨著各殖民地的建立,歐洲人如潮水般湧進北美。
他們在北美以驚人的速度生兒育女,每對父母平均生養6-10名子女。如此高的出生率大幅增加殖民地的人口,從1620年英屬北美殖民地的2,000多名白人,到了1720年增至近40萬人,1780年已高達200多萬人。
在十七世紀末,英國移民已占殖民地白人人口的90%以上。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殖民地的莊園主人們大肆購買黑人奴隸,約有40萬到60萬的黑人被販賣至北美。到1770年,黑人已占殖民地居民的1/5。
英國向殖民地增稅
隨著殖民地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脫離母國統治的離心思潮日漸增長。1756-1763年,英國、法國等國,在歐洲、北美洲、印度進行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史稱「七年戰爭」。經過長期的戰爭,英國政府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困難。為了籌措資金,英國政府決定向殖民地增稅,於十八世紀60年代,頒布諸多徵稅法令,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印花稅法。
為了不滿英國增稅,北美13個殖民地於1775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成立自由獨立的國家,殖民地的叛亂轉變為捍衛新生政權的獨立戰爭。法國不僅向美國提供巨額財政資助,還派出遠征軍奔赴北美,與美軍並肩作戰。結果英國戰敗,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條約」,美國取得獨立。
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的領土由80萬平方公里擴張到將近原來的3倍,達到230萬平方公里。自建國以來,伴隨著鐵與血、謊言與欺詐、金錢與戰爭,美國人成功將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大半北美地區,以及海外的部分地區,面積達到如今的937萬平方公里。
就領土上的自然條件和資源來看,美國是遠超過原有大量凍土、冰川、雪山的俄國、加拿大、中國等國家。在此基礎上,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到二十世紀初成為富甲天下的經濟強國。
建立有自信的制度
美國建國先賢認為在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建立一個共和國,他們崇拜古羅馬帝國,他們也擔心美國會重蹈羅馬帝國從偉大走向淪亡的歷史,他們開始時並沒有太大的信心,經過50年的時間,才對它們建立的制度有了自信。
美國人自始便自大和傲慢,認為美國的革命是世界的標竿,並認為美國是自由世界的領導者。這背後的原因是美國人對「共和主義」的信仰,對美國人來說「共和主義」代表美德、奉獻、無私。
美國早期的移民(屯民)自認是「上帝的選民」(chosen people),不僅要建立一個新國家,一個模範的政府,還負有救世的使命,這是美國天定的命運。由於美國本身缺乏歷史,必須以使命感來填補歷史的真空,美國文化只有未來,沒有過去。
美國的性格充滿了矛盾和弔詭,永遠在實用主義和意識型態之中擺盪。美國一方面是非常務實的民族,它唯一的本土哲學就是實用主義(pragmatism)。但另方面,它又是宗教性極強的民族,始終離不開「上帝選民」、「天佑之國」、「明示命運」、「福音」和「聖戰」這些理念。
美國經驗的特殊性
美國建國的成就肯定了自己的純潔性,強化了自我的正義感,充滿了理想主義。但也有人認為美國的建國者是建設性的悲觀主義者,他們創造出來的道德標準,無非是為了調合自己的不足之處。
事實上,美國經驗的特殊性多是一種主觀上的認知。美國人「神化」其先民的歷史,只不過是在荒野中的自由而已。美國清教徒吹噓在美國新大陸首先實現了宗教的自由,事實上,在此之前,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就是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爭取宗教自由的戰爭,在美國屯民到達美洲之前12年才結束的。
美國的獨立戰爭不但是歐洲文明的延續,也深受當時歐洲政治的影響,就這個背景而言,美國的經驗並不獨特。為了政治的目的把美國的歷史「特殊化」不是真正的歷史和正確的歷史。
幻想和事實不同,美國開國元勳們不是沒有他們的「幻想」。他們討厭政黨,他們認為美國不久會變成歐洲的社會,他們相信奴隸制度會自然消失,他們也認為印第安人會得到保障,甚至傑佛遜還認為美國的宗教很快會成為「一元論者」(Unitarianism),但沒有一件成為「事實」。
歐洲啟蒙的產物
美國歷史學家伍德(Gordon Wood)說:「美國的革命使十九世紀的反奴隸和婦女權利運動成為可能,革命不但徹底改變了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包括婦女地位和摧毀貴族政治。使一般人民的利益和繁榮──包括追求幸福──成為社會和政府的目的。簡言之,革命是美國歷史上最激烈和影響最大的事件。」
伍德教授的說法是對美國革命的正統觀點,較為誇張。事實上,在美國革命之前,英國便有了反奴隸的運動。在十九世紀前,英國和法國便有了婦女權利運動,對一般人民的利益和繁榮的促進是十九世紀主要的政治議題,至於指美國革命的偉大成就顯然是太過狹隘的論述。
十九世紀是歐洲自由、進步思想的時代。誠然,美國革命建立的共和政體是一個成就,英國曾有過短暫的共和──克倫維爾(Oliver Cromwell)時期,但未竟全功。
美國特殊的條件是在革命之前擁有相當安適和安全的環境,但美國的理念不是獨創的,基本上是「歐洲啟蒙運動」(European Enlightenment)的產物。美國的法治也是英國普通法的延伸和精簡版。
美國與歐洲的分別
美國的特殊環境創造了美國的成就,美國沒有歐洲國家的外在壓力──戰爭頻繁,土地廣大又便宜,當時一英畝土地只賣1.25元。當時的選舉權只限男性白人且有財產權的限制,即使如此,仍有60%的人有選舉權。
美國真正特殊的是沒有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和力量,社會上有階級意識,但沒有階級鬥爭。美國重視教育和宗教熱誠有關,傳教士貢獻至大。新英格蘭地區推動公立學校不遺餘力,但基本上還是採取歐洲模式。
但美國早期的若干重大政策往往被簡化或扭曲,例如華盛頓的告別演說被簡化為「不捲入歐洲的糾結」。他的原文是「避免長期結盟」(to steer clear of permanent alliances),華盛頓當時真正的原因是避免美國在英國和法國相爭中選邊。當時共和黨的傑佛遜傾向支持法國,聯邦黨的漢彌爾頓傾向支持英國,華盛頓深怕黨爭影響美國的總統選舉。
美國的普世價值
美國歷史最大的特點之一是美國人充滿了誇張、渲染和沾沾自喜的「神話」;美國人是上帝的選民,在建立在山頂上的燈塔之國,有使命和責任去教化世界,只有美國是純潔的、無私的。美國的成就是世界的模範,美國的價值是普世價值,只有全世界「美國化」,才有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平。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知名歷史學者波柯維區(Sacvan Bercovitch)指出美國社會的基本文化單位是「自我」(self),清教徒的想法是把美國不同觀點以「美國的神話」(the myth of America)予以融合。
由於革命和獨立的成功,清教徒認為他們已創造了「美國的神話」。美國的知名作家如艾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惠特曼(Walt Whitman)均視美國是一個理想國。(宇欽/輯)
《強權即公理:這就是美國》
作者:關中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經濟漩渦:觀察冷戰發生的新視角》
作者:沈志華
出版社:開明出版社
作者沈志華從經濟的角度來探討冷戰的發生,從貸款、賠款、布雷頓森林體系、馬歇爾計劃、伊朗石油危機等多維度分析美蘇以及東西方在二戰後如何一步步從合作走到脫鈎再到對立。
此前的冷戰研究中,多側重於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等方面,鮮有涉及經濟,且也是點到即止,缺乏深入研究。本書則是首次專門從經濟角度出發,為冷戰的發生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觀察的視角不同,就會發現不同的邏輯鏈條,產生不同的歷史敍事,從而對戰後美蘇關係變化、冷戰格局形成和展開提供一種新的解釋框架。
《日本史超圖解:快速掌握日本最關鍵歷史事件》
作者:鈴木旭
出版社:日出出版
補足日本史觀念,對認識日本有很大的幫助。從戲劇、文學及動漫畫中認識的日本往往很片段,本書將日本歷史從古至今超濃縮,為讀者快速畫好重點。以90則關鍵歷史事件為主軸,以插圖及圖表靈活輔助說明,並搭配小專欄及「外史集」補充豐富的背景資料,是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化養成入門書。
從卑彌呼女王到神武天皇開國,至平安時代遷都京都,接著戰國爭霸、幕府治國、明治維新及近代的發展與紛亂。一起紙上穿越時空!見證日本如何成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