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就是要你胖!:揪出肥胖關鍵機制,逆轉代謝困境》

醒報編輯 2024/08/13 19:51 點閱 500 次

為何變胖容易減肥難?明知不可行,卻還是停不下嘴、吃不停?甩油、甩糖、降血壓,現代人擺脫不了的三高困擾,背後有何奧祕?這些問題,原來竟有同樣的答案!醫學博士強森以簡明理論,幫助你控制三高、減重不復胖!

強森結合動物學、演化、人類學及歷史資料,加上二十多年來的科學研究及臨床試驗,如同偵探般一步步推導,思路清明、學說簡潔,不僅解答了肥胖問題,也挖掘出三高慢性代謝疾病的根源。他更分析坊間各式各樣令人暈頭轉向的飲食方式,讀者將在其中找到選擇的依歸,不僅可預防、更可逆轉易胖困境。

一般認為肥胖――也就是脂肪過多的情況,是不好和不健康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肥胖經常伴隨著高血壓、高血糖和三酸甘油酯(血液和肝臟中的一種脂肪)濃度提高。

這些臨床特徵與糖尿病前期的症狀一致,事實上,許多肥胖症患者長期下來多半會罹患糖尿病,這種情況稱為新陳代謝症候群,通常被視為異常狀態,是一種疾病。

先了解脂肪益處

然而,在大自然中,肥胖不見得是件壞事,事實上,還往往是大自然刻意的安排。肥胖是動物的救主,可以讓動物度過致命的冬天或乾旱,以及種種自然災害。所以我們現在得面對一個悖論:脂肪是壞的、但也是好的。那麼,該如何理解為什麼脂肪對我們人類來說,會構成問題呢?

也許可以換個角度來想,先不要考慮肥胖與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關聯,而是思考肥胖對身體的好處,以及為何大自然對肥胖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一旦了解脂肪的益處,也許就可找出引發動物體重增加的原因和方法。這些資訊可能帶來線索,協助我們解開體重增加之謎,以及為什麼體重增加與健康狀況不佳有關,還有為什麼減重如此困難。

讓我們從自然界的肥胖冠軍――我眼中的「肥胖之王」皇帝企鵝開始吧!

南極洲皇帝企鵝

儘管過去地球上曾經出現過身高超過180公分的巨型企鵝(colossus penguin),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企鵝,是分布在南極洲的皇帝企鵝。這種身材壯碩的鳥類可以長到約120公分高,體重通常為18至23公斤,生活在南極沿海地區,以魚、磷蝦和魷魚為食。牠們游泳的速度很快,也是出色的潛水員,可以潛入水中20分鐘,並下潛到450公尺的深處,是鳥類中潛水最深的種類。

皇帝企鵝在南極的冬天育雛,育雛前一兩個月,牠們的體重開始增加,隨著初冬臨近,體型幾乎可增加一倍,全身都堆積著脂肪,看起來很有喜感。然後,這些鳥類會以時速僅兩、三公里的速度,搖搖晃晃向內陸移動,躲避沿海的豹斑海豹和虎鯨等掠食者。

牠們在離岸40到64公里的內陸交配,母企鵝產下一顆蛋後,會返回大海尋找食物。這時,公企鵝會挺身而出,將蛋夾在腳和下腹之間保持溫暖,因為當地氣溫很低,會降至攝氏零下40度,甚至更冷。要是風刮得很厲害,企鵝還會彼此擠在一起,保護自身免受寒害。

等待小企鵝出生

有長達兩個月的時間,公企鵝會靜靜站著,保護身下的蛋,完全不進食。但由於之前累積了大量脂肪,現在可以隔絕冰凍的溫度,又能夠為孵蛋時的牠提供生存所需的熱量。

公企鵝身上比母企鵝帶有更多脂肪,所以體型更大,在不進食的情況下可以存活更長的時間。不過,要是儲存的脂肪在蛋孵化前就耗盡,牠還是會棄蛋而去,試著返回大海尋找生存所需的食物。

所幸在大多數時候,公企鵝身上有足夠的脂肪支撐牠到小企鵝出生,這時母企鵝也回來了,通常帶著可以反芻出來餵給小企鵝的食物。這時便換公企鵝離開去覓食,好恢復昔日體重。

長途遷徙的鳥類

其他動物則是在一年中的特定時節累積脂肪,好度過食物匱乏的日子。比方說,長途遷徙的鳥類通常在遠行前吃得更多。這些鳥會變得相當肥胖,藉由脂肪提供旅程所需的能量。

歐洲的園林鶯(garden warbler)一旦儲備足夠的脂肪,就會冒險飛越撒哈拉沙漠,前往熱帶非洲的冬季棲息地。不過,飛行距離紀錄的保持者是斑尾鷸(bar-tailed godwit),這種海濱鳥類會用長喙尋找沙地或泥土中的昆蟲和甲殼類,在晚秋遷徙前,累積大量脂肪在身體和肝臟中。

根據文獻記載,曾有斑尾鷸從阿拉斯加飛往紐西蘭,在長達八天的飛行中完全不曾停下來休息,一共飛了將近1萬1300公里。

動物冬眠的實驗室

冬眠的動物也會在秋季增加食物攝取量,累積脂肪,為即將到來的寒冷冬季做準備。為了減少燃燒能量,牠們會降低維持生命的化學反應,也就是新陳代謝。吃得多又消耗得少,這一來一往之間,有更多食物轉化為脂肪。接著,進入冬眠之後,動物的體溫會降至接近冰點,進一步減慢心跳和新陳代謝,讓牠們看起來幾乎像是死亡。

在我工作的大學裡,有一間冬眠室,室內的溫度和光線可依需求控制,讓我們能夠研究動物在冬天的行為,包括十三條紋地松鼠(thirteen-lined ground squirrel)。這些地松鼠冬眠時,體溫會下降到攝氏四度,摸起來幾乎就跟石頭差不多,但牠們並沒有失去生命,心臟還在跳動,呼吸非常緩慢,正慢慢的燃燒累積的脂肪,這可提供牠們度過漫長冬季所需的能量。

亞馬遜的河水氾濫

亞馬遜河流域的帕庫魚(pacu),外表看起來像是巨型食人魚,不過少了一口鋒利的牙齒,而且是道道地地的素食者,最喜歡的食物是水果。每年一到氾濫期,大雨淹沒亞馬遜流域時,水位會上升9至12公尺,蔓延到叢林中,淹沒廣達7萬平方公里的森林。

河水氾濫期間也正是許多樹木果實成熟的時候,這時果實會落入河中,成為帕庫魚最好的食物。帕庫魚很喜歡水果,會吃個不停,體脂肪含量甚至增加到三倍。之後等洪水退去,亞馬遜河水再度退回河床,帕庫魚的水果來源也就消失了。在沒有食物可吃的情況下,帕庫魚能夠存活長達六個月,在這段時間僅靠累積的脂肪維生,一直到亞馬遜河再次氾濫,水果再度出現。

大自然「胖者生存」

顯然,在野外生活,體內有脂肪不見得是件壞事。當然,也不能累積太多,因為太過肥胖會減慢逃離掠食者的速度。不過,脂肪在食物匱乏時能提供重要保護,以此來看,大自然「適者生存」的規則或許值得重新思考,在某些情況下,也許該改成「胖者生存」。

我們通常將人類的肥胖視為缺點,但也許是因為我們不曾從大自然的角度思考這件事。有鑑於前述的悖論,我們該重新檢視人類的肥胖問題,就從兩則絕食故事開始吧。(宇欽/輯)

《大自然就是要你胖!:揪出肥胖關鍵機制,逆轉代謝困境》
作者:理查.強森
出版社:天下文化

其他書訊:
《島嶼裡的遠方:探索台灣中級山,尋找荒野裡的最後一片祕境》
作者:崔祖錫
出版社:行路

你必定知道彷彿能與日月星辰比肩的高山百岳,也應該知道最貼近我們生活的郊山,然而,介於高山與郊山
之間還有一種「中級山」,那裡森林蓊鬱、雲霧縹緲、生態資源豐富,號稱「台灣最後的祕境」,是許多山行
之人嚮往,卻最難企及之地。

30 年前開始,崔祖錫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踏進紀錄仍有許多空白的中級山,在尚未講究輕量化的年代,他揹起
的裝備往往重達三、四十公斤,再扛上一組單眼相機,在陌生而又可能充滿險阻的環境裡,每次上山都是一場
考驗心力的陣仗,每張照片也都彌足珍貴。

《十年後,你想成為怎樣的自己?》
作者:諾姆.華瑟曼
出版社:商周出

「你的創業課徹底改變我的婚姻!」曾在哈佛商學院教授創業學的諾姆.華瑟曼(Noam Wasserman),某天竟然遇到一個學生難掩興奮地衝來告訴他,這句話宛如一記警鐘,敲醒了華瑟曼──原來成功創業家的經營智慧,也能助人解決婚姻問題、人際關係、甚至生涯抉擇的難題嗎?

任教哈佛將近二十年的諾姆. 華瑟曼(NoamWasserman),發現許多資深同事囿於哈佛光環帶來的強大吸引力,利用本書中的改變守則,成功卸下名校的枷鎖,告別了曾讓他享譽世界的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