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與健康的關聯沒有想像中大!最近有BMI正常的病人半夜突發心肌梗塞,需要在心導管放支架,結果發現他其實有大量脂肪囤積於腹部;另外也有大尺寸的民眾健康數值表現一切正常,出現「代謝健康肥胖」(Metabolic Healthy Obesity、MHO)的狀況。
體重跟健康關係小?
肥胖的指標主要是看BMI值,但現在我們也要顛覆傳統看法,不是說BMI高就等於有健康問題,要趕快減肥。這時候更應檢查BMI高是源於肌肉量多、身體骨架比較小,或因為脂肪不斷增多。
從肥胖學來看,體型其實比體重還要重要,例如那位不胖卻突發心肌梗塞的患者,他的脂肪主要就囤積在腹部,屬於對健康危害更大的內臟脂肪,更容易產生心肌梗塞與各類代謝型疾病。
尤其在BMI高的肥胖民眾當中,也有約6%到30%是「代謝健康肥胖」,意味著這些民眾就算BMI超過30,但血壓、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或胰島素敏感度等數值都相當正常。
脂肪分布是關鍵
然而,「代謝健康肥胖」雖有「健康」一詞,但有研究歷經20年的追蹤後發現,這些原本屬於代謝健康肥胖的民眾,將近20%陸續出現健康問題。所以對該族群而言,定期追蹤就顯得相當重要,例如以超音波檢查脂肪分布,如果是皮下脂肪比較無傷大雅,可能胖一點也能維持健康,但如果是內臟脂肪就要提高警覺。
真正的健康之道還是平時的飲食運動,東方人肥胖大多是澱粉或醣類引發的肥胖,尤其現在含糖飲料滿大街,這些飲品的GI值都相當高,更容易造成肥胖,包括果汁亦然。
再者,現代飲食根本不用吃到三餐,民眾只要肚子餓再吃飯就好,但問卷統計調查,有80%到85%的人就算肚子不餓,也會因為應酬或紓壓等原因進食。
推動「不健康」警告
同時,食物的色香味也都扮演重要角色,用漂亮的包裝、食物的氣味誘使民眾吃進更多食物,甚至有許多加工食品開始使用代糖,並以「低卡路里」、「低糖」等標語作為行銷噱頭,但現在也慢慢發現代糖也會造成肥胖問題。
台灣推動菸害防制長達20、30年,才在菸盒上加註健康危害警告,如果要在食品上加註「不健康」的警語,一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過去我就建議政府要課徵「糖果稅」,結果打來罵我的電話源源不斷。
雖然面對很大的廠商壓力,但如果未來能就食品健康做出等級分類標示,對台灣人的健康有著相當大的助益,也是未來需要持續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