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有效的預警系統,是最直接降低民眾暴險的高溫健康調適策略!」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龍世俊31日於高溫適應對策研討會表示,應善用各式氣象工具或APP,並根據天氣狀況、高風險族群等不同因素,向民眾傳遞客製化天氣資訊。台大環境與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吳章甫也建議,政府應加強宣導熱傷害預防措施。
宣導提高調適力
吳章甫指出,評估氣候變遷風險應從三方面入手「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如果要從危害度下手就要從源頭減碳開始,暴露度則是要讓民眾遠離高風險地帶,脆弱度則是減少高風險族群或提高民眾的「氣候適應能力」(在自然或人類系統進行調整,因應或緩解的氣候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然而他也指出,政府不可能隨意叫民眾搬遷遠離氣候風險高的地區,也無法就高齡者與幼童等高風險族群的人口比例調整,所以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增加民眾的氣候適應能力,並從國家、社區與個人等不同層面入手。
吳章甫舉例說,社區層面,可以運用回收處理水於主幹道路進行灑水降溫;在個人層面,則可以加強宣導熱傷害預防措施,如提醒民眾選擇寬鬆、排汗佳的衣服,並以淺色系為主,也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運動。
熱預警最有效
「有效的熱預警系統是最直接降低民眾熱暴險,並保障健康的高溫健康調適策略,」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龍世俊引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評估報告指出,這意味著及時提供正確訊息給受影響族群,並促使其採取正確因應行動。
她建議,目前已經有天氣預報、健康風險指數與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等資料,提供警示資訊。龍世俊進一步說,這些應用也能進一步拓展,如醫療院所需依高溫警示,播放衛教資訊;或建立個人客製化的服務,會隨不同人的身體狀況發送警示。
中東有高溫假
勞動部職業衛生健康組組長張國明強調,國際間已開始因應極端氣候的熱危害,如中東地區明定夏季期間中午時段停止在太陽下工作,未來也會持續關注氣候變遷趨勢與國際法規政策發展,適時檢討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