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未來一定會愈來愈熱,突破40度將成常態!環境部長彭啟明31日於高溫適應對策研討會指出,中央將持續擴大都市綠化、增加設有空調的公共空間,減少高溫對國人的衝擊。成大建築系特聘教授林子平則提出「建物樓距擴大,增加通風」、「騎樓設置百葉遮陽」等建議。
高溫假有困難
環境部長彭啟明指出,就目前全球減碳的進度來看,可能要到2030年才能達成「碳達峰」(二氧化碳的排放已達到峰值,不再增長,之後逐步回落),所以未來一定還是會愈來愈熱,台北市的夏季高溫是一定會突破40度,未來各部會需要合作,避免國人受到高溫衝擊。
至於未來具體的應對措施,他表示,新加坡的城市綠化程度相當高,值得台灣學習;也應增加設置有空調的公共空間。彭啟明也提到,「大家關心的高溫假目前的確有困難」,因為台灣中午高溫過後,傍晚就會快速降溫,所以一天可能只有幾小時符合「高溫」的標準。
熱島效應變強、變廣
「熱島效應」意味著城市因為人類活動的緣故,如車輛與建物排熱、建築物缺乏植被等,導致城市溫度明顯比周邊的農村地區為高。中央氣象局海象氣候組組長洪景山表示,台北出現35度以上的高溫日數,已有增加的趨勢,熱島效應也不斷變強、變廣,變得更加頻繁。
他指出,達到中風高風險高溫門檻的天數逐漸增加,也威脅室外工作者的勞動安全。洪景山表示,高溫監測與示警應持續強化,即時告知民眾高溫的風險,根據不同高溫資訊燈號,建議民眾適量減少戶外活動,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
洪景山提到,高溫資訊與舒適度指標已經不足作為高溫危害健康的判斷依據,故納入溫度、太陽輻射、濕度及風速等數據,建立「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的認定標準。
綠化、遮蔭都必要
林子平表示,台北近年最高溫未明顯增加,但高溫熱區擴張,都市持續出現高溫的原因包括綠地不足、大樓棟距過小導致通風不佳、缺乏遮蔭,加上空調排熱到環境等因素。
他建議,都市應確保空地充分綠化,並配合建物的立體綠化,並進行海綿城市的規劃,增加都市透水,以蒸發達到降溫效果。林子平也提到,建物之間的棟距、建物與路面的距離都應加大,增加城市的通風,還能在騎樓裝設遮陽百葉、增設遮蔭廊道等,提高行人的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