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與颱風假的集體性盲思

王順民 2024/07/28 12:16 點閱 2381 次
颱風凱米來襲,台灣各縣市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圖為新北市政府市長侯友宜與市府局處一同聽取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與台灣大學災研中心簡報。(中央社)
颱風凱米來襲,台灣各縣市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圖為新北市政府市長侯友宜與市府局處一同聽取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與台灣大學災研中心簡報。(中央社)

一則與天災及其可能會伴隨人禍的特定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多重意涵的論述思考。

有效的颱風對策

話說:每年的夏秋之際,颱風的登台入侵,早已成為您、我童年共同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對於此一從「成颱」到「侵台」之於整起通過性儀式的颱風天考察針砭,斷然不在於只是聚焦天數長短抑或災損範圍,而是要針對地形結構的物理環境、民粹敲碗的社會氛圍、人設包裝的政治判斷,以及羸弱素養的自我覺察等等相與關聯的干擾因素,據以找出有效的颱風放假對策。

畢竟,國人對於颱風災害之類的各項風險意識,早已被壓縮在是否停班停課之類的小確幸,進而忽略不到校、不到班所涉及到「權利行使」、「責任義務」,及其這兩者之間是否出現銜接貫通的可能斷裂,致使出現徒有放假之名,但卻是衍生出來不乖乖待在家裡的可能傷害。

颱風假與公民素養

誠然,國人對於颱風的資訊處理、心理捷徑及其認知基模,早已定錨於有無放假的狹隘思維,如此一來,宣布颱風放假之際,就有如舉國歡騰般的自我感覺良好,一旦是未達到放假的標準,則是出現意懶心灰般的習得無助感,此一從單獨的個人認知到集體的社會認知,乃甚至於轉化成為內在的文化性認知,以至於出現「颱風」就等同於「颱風假」的單一命題思考,這多少直指出來羸弱的公民素養及其脆弱的公民德行,實屬於其來有自的如是因果。

放假集體情愫

就此而言,今年第3號的凱米颱風,其所吹皺出來的乃是久違不見的放假集體情愫,這其中包括:從中央氣象局工具理性的放假標準到地方首長的個人獨斷、從整體專業判斷到敲碗民粹主義、從全台放假到特定縣市不放假、從停課停班到停水停電、從搶買囤糧到賣場補貨、從天然颱風到複合性災難、從風雨交加到淹水土石流、從預防性撤離到主動性自保、從絕大多數人的停班停課到賣場勞動族群的照常上工、從外送員不得出勤到上班族偷得悠閒、從請好好待在家到出門過颱風玩樂假、從觀浪登山的危險行徑到人道救援的社會成本,以迄於從一日到兩日颱風天的放假小確幸。

該項『不爭事實』的颱風天及其『不假思索』的期待免上班上課,其所關乎到需求滿足以及風險規避的公民素養,實有其必要嚴肅看待颱風天放假與否的危險意識、公民素養和社會迷亂行徑。

通盤解套措施

總之,對於颱風侵台一事,除了關注於放假與否,對於諸如是否已經從中度升級為強烈颱風、從滯留打轉到擴大登陸範圍、從暴風圈半徑到風強雨大災損,及其從颱風侵台到遠離暴風圈之後的各項善後事宜,連帶而來的是,要如何從法制面以思索通盤的結構性解套措施,這才是應該要有的文明進化內涵。

颱風天之於放假,究竟係為公假、私假、事假、特殊假、給全薪、給半薪、不給薪及其是否補班補課之類的性質內涵,宜有加以廓清之必要,試想:只要是宣布颱風登陸,全國一律全部不上課、不上班,但是,必須於下個月同一周次的六、日,履行補課、補班義務,如此一來,國人對颱風天的放假與否,應該回歸於生命自保的個體理性判斷,而非是集體盲思之類的從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