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

醒報編輯 2024/07/22 20:22 點閱 713 次

全球通用的十進位算數,根本源自「五根手指」?人類強烈的從眾行為,可能導致股市嚴重崩跌?改善全球氣候暖化,必須先違反人性直覺?「年度新思維作家」達奈爾橫跨遺傳學、生物學、生理學和心理學,揭示形塑人類文明的合作與衝突、貿易與掠奪、瘟疫與戰爭。

「人類高雅的文化與社會,不過是給既有的動物本性,罩上一層薄薄的外衣。一旦開始爭奪資源與性……人類和其他野獸常常並無不同。這些原始的動力,在歷史的各個層面無所不在──從一般家庭與家族結構,到各皇室王朝竭力維持血統純正的用心……。」

有一套理論,我們一般相信能用來解釋:為何非親屬個體互相幫助,能對彼此有利。這套理論就是「互惠利他主義」。這套理論認為,如果A幫助了B,就算現在需要付出一點成本,但應該會在未來得到回報。這樣一來,合作就能演變成一系列相互利他的行為。

人類以外的動物當中,互惠利他行為的常見程度遠遠不及「親屬利他行為」,但還是有少數物種,在生態上像人類一樣有社交互動的需求,也就能觀察到互惠利他行為。像是某些靈長類動物(包括狒狒和黑猩猩)、家鼠與野鼠、某些鳥類、甚至某些魚類,都曾發現有互惠利他行為。

吸血蝙蝠的案例

目前研究得最透澈的案例之一就是吸血蝙蝠,這些蝙蝠的食物是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和家畜的血液,但想成功找到一餐並不簡單,而且蝙蝠的新陳代謝率極高,每一兩天就必須進食,才能活命。

吸血蝙蝠的生活型態是大批群居,如果有某一隻成功飽餐一頓,常常在回到棲息地之後,會大方把吸到的血再吐出來,和運氣不好的同伴分享。等到風水輪流轉,曾經表現利他行為、慷慨分享血液的蝙蝠,就可能有其他蝙蝠救牠一命。

互惠利他主義之所以如此有效,核心在於一項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對於能夠成功蒐集食物的人來說,得到的食物量往往高於自己的生存所需,那些剩餘部分,多出的價值其實算不上太高。

但對於還餓著肚子的人來說,多得到一單位的食物,有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區別,可實在太寶貴了。所以,這時施恩者如果把部分剩餘,捐給有需要的人,對自己而言成本很低,卻能讓受益者得到巨大的好處。

延遲利他行為

就吸血蝙蝠而言,只要能在某隻獵物身上飽餐一頓,就能得到超出自己生存所需的食物,因此成功覓食的蝙蝠就能把食物分給運氣不好的蝙蝠,讓牠們躲過餓死的命運。

等到自己運氣不好的時候,很可能本來受惠的蝙蝠變成了運氣好的那隻,就能用這時的剩餘,回報當時的恩情,同樣是讓資源發揮了最大的效益。所以,互惠利他行為其實就是一種資產交換,能讓每位捐助者的投資,都得到可觀的報酬。

以這種方式,兩方都能從自己在不同時期所握有的剩餘資源當中,取得最大價值。因此,這種做法通常也稱為「延遲利他行為」。有人會說「競爭」就是零和遊戲:有人贏,就代表有人輸。但「合作」則不同:雙方都能從中獲利,而且常常還是巨大的利益。

利他主義被占便宜

說到要義無反顧、慷慨提供資源或服務來利他,問題在於並無法確定未來他人會有所回報,有可能就是被占便宜。有些可惡的傢伙,只會利用你的大方吃乾抹淨,到頭來你付出了所有協助時的成本,卻幾乎得不到什麼回報。

如果這套合作體制要發揮作用,就不能讓這些貪小便宜的人為所欲為:有人不願意回饋,大家下次就不該再幫他,這樣才能鼓勵大家相互合作。

在風水轉流轉、輪到曾經的受助者得到好運的時候,如果這些人不願意回報當初得到的善意,那些原本的利他主義者也必須記住教訓,未來不能再幫這些人:上一次當,學一次乖。在其他一些動物,也能觀察到這種「以牙還牙」的行為策略,像是就有人發現,烏鴉會拒絕幫助過去曾經只想占便宜的其他烏鴉。

互惠往來的信任

然而,要把這些事情都一筆一筆記在心裡,會成為一種認知負擔;對這個問題,人類的演化找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如果和同一個人已經有了多次的互惠往來,我們就會放鬆戒備。換言之,我們開始對彼此產生信任,發展成一種更深的連結:友誼。

所謂的「朋友」,就是開始認定對方在其他的社交互動上,應該也值得信賴;我們會暫時不再一筆一筆把帳算得清清楚楚,不再明確期待或要求特定的回報。像這樣的關係,本身就等於一種互惠的保證、以及對未來的投資。當然,我們也知道友誼可能變質,但也只有在某方長期拿得多、給得少的情況才會發生。

友情的連結,生理上是透過催產素來促成。所有哺乳動物都會分泌這種荷爾蒙,讓動物的母性爆發、想要照顧幼體。就人類而言,這種荷爾蒙也能讓性伴侶之間維持夠久的夫妻關係,讓兩人好好一起把孩子養大。

友情與銀行家悖論

而說到人類之間的友情,其實也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這種緊密關係的延伸:在那些互相有來有往的人之間,我們同樣建立了緊密的連結。但也因為彼此之間有這種神經化學的連結,比起被陌生人欺騙,遭親密朋友背叛的痛苦也會更加強烈。

很重要的一點是,友情連結能夠解決所謂「銀行家悖論」的問題。人在財務破產的時候,信用風險高到爆表,銀行不太可能願意貸款,但這常常又正是最需要借到錢的時候。相反的,要是你財務一片樂觀,銀行倒是非常樂意提供資金。人類祖先表現互惠利他行為的時候,也會遇上這樣讓人苦惱的問題。

那些最不可能提供回報的人,常常正是最需要旁人伸出援手的人,但正因如此,這些人就很難得到幫助。在一個非親非故的人看來,如果你能提供回報的機會微乎其微,他為什麼要幫你?

雪中送炭的真朋友

這項難題可以從友情的演化找出答案:催產素在朋友之間建立起的連結,讓雙方對彼此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所以在朋友生重病的時候,你並不會無情的拋下他們、找個別人來互惠利他,而是在情感上真心希望他們健康幸福,於是願意伸出援手,幫他們度過難關。雪中送炭的,才是真朋友。

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之所以演化出「友情」這件事,很可能是用來協助應對絕望情境的保險機制。雖然動物界也確實看得到一些互惠利他行為(像是吸血蝙蝠的例子),但這種行為在人類之間實在是普遍到了異常的程度。

人類互動表現出的慷慨與合作,很多都是出於互惠利他,特別是在一些規模小、關係緊密的社會,再次碰面的機會很高,利他能夠得到回報的機率也就大增。

但人類還是有一個其他動物都沒有的特徵:就算覺得未來不會再有頻繁的互動,我們還是很願意幫彼此一把,也就是「對陌生人的善意」。人們遇上那些過去沒見過、以後大概也不會再遇見的人,還是常常毫不吝惜提供協助。像這種不會有往後互動的善意善行,又該怎麼解釋呢?(宇欽/輯)

《人類文明: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
作者:達奈爾
出版社:天下文化

其他書訊:
《回尋腦海裡的小丑魚》
作者:方宥心、呂綵庭 Baw
出版社:寶田文創工作

一個9 歲的小女孩, 在通化街的一個地下室花店裡唱出第一首歌,童星生活開始。

在盤帶時期的錄音室及卡帶、錄影帶的年代,走進夜市宣傳、廟會的秀場文化、鄉野間的辦桌婚禮演唱,人
與人之間沒有陌生與熟悉的差別與那些年的直爽溫度。

「用9 歲的孩子口吻,寫出當代的社會,許多失傳的歌曲及消失的文化產物,跟著我腦海裡的小丑魚一個一
個活了過來。彷彿游進一個荒廢許久的遊樂園,用記憶回尋著當時的繁華。」

《靈魂散散步:90 天信息本舊約靈修之旅》
作者:畢德生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生活充滿了意想不到的時時刻刻,都是我們未曾關注時間之中的一小步,卻也是通往契機與改變的重要一大
步。在這本小書裡,畢德生發出一份邀請,將帶著你我的靈魂散散步。

他總是不按牌理出牌,讓人無以預期每一默想短篇,會帶領你我抵達哪一處風景。

本書即是透過信息本聖經,讓舊約經文變得具體如畫:有著創世記光明對比黑暗的宇宙級劇場、以色列民
在歷史中既倚賴神又背棄神的全紀錄。

《猶太人致富金律》
作者:丹尼爾‧ 拉賓
出版社:商周出版

從華爾街的金融菁英,像是金融巨鱷索羅斯(George Soros)、避險基金大師艾克曼(Bill Ackman); 科
技巨頭Google 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英特爾(Intel)董事長葛洛夫(Andrew
Grove)、OpenAI 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臉書(Facebook) 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到矽谷創投天王霍羅維茲(Benjamin Horowitz)、量化投資大師西蒙斯(James
Simons),都是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