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又老又胖專題6-4》肌少症易病難復原 維持肌量靠鍛鍊

簡嘉佑 2024/07/10 13:37 點閱 11734 次
臺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說,肌少症會導致長輩功能持續退化,應趁還有肌力進行輕微的肌力訓練。(國健署影片截圖)
臺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說,肌少症會導致長輩功能持續退化,應趁還有肌力進行輕微的肌力訓練。(國健署影片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專題報導】「老人最害怕就是肌少症!」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指出,肌少症會導致長者的體力與復原能力變差,影響疾病預後與存活率。臺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說,肌少症會導致長輩功能持續退化,應趁還有肌力進行輕微的肌力訓練。減肥名醫劉伯恩也建議,長者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的比例大約為7比3。

需要雙手扶著把手,艱難的把身子撐起來,才能順利從椅子上離開;年輕時輕鬆就能扭開的寶特瓶,現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走不到幾步路就開始發喘,覺得有點使不上力?隨著年齡升高,上述的狀況愈來愈常出現,「肌少症」已成高齡者的百病淵藪。

因肌少症全面退化

減肥名醫劉伯恩指出,許多高齡者肌肉不斷流失,流失後所騰出的空間,就會被脂肪取代,所以年長者常常同時出現肌少症與肥胖症的狀況,也導致走路不穩、面容憔悴或皺紋增加等問題。

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直言:「老人最害怕就是肌少症」,高齡者一旦出現肌少症,不僅體力變差,復原能力降低,可能一倒下就長期臥床,不僅手術預後不佳,死亡率也都連帶上升。

家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臺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肌少症從字面上來講就是「肌肉減少」,但實際臨床上是以「功能衰退」為主要判斷。像如果有年長者肌肉量持續衰退,卻沒有影響到行走速度、東西抓握等生活功能,就不會考慮肌少症的問題。

在家自測小腿圍

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燦宏表示,在出現肌少症之前,可能會先出現力弱症的前兆,平常生活就有許多可以自我檢測的指標,如從床或椅子上起身或上階梯時出現困難、跌倒的頻率增加或突然無法打開瓶蓋等狀況,都意味著長者已開始出現力弱症的狀況。

他指出,高齡者在家也可測量小腿圍,採正坐姿、雙腿自然採地,小腿與大腿呈90度,以雙手大拇指與食指形成指環,去測量小腿圍,一旦出現剩餘的縫隙,肌肉流失的狀況可能比較嚴重。

為了檢視肌少症的狀況,民眾也可以自行測驗肌肉的握力,女性單手能應提起18公斤(約莫是裝滿的行李箱)、男生則是28公斤(約裝滿的大型行李箱)。

有氧無氧7比3

張皓翔說,肌少症在臨床判斷上,牽涉到長者功能衰退,但並非說要等到長者出現狀況才要開始治療。他指出,面對肌少症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大於治療」,尤其長輩功能仍好的時候,就鼓勵他們多運動,進行輕微的肌力訓練,以維持一定的肌肉量。

劉燦宏提到,肌肉量隨著年齡開始快速減少,尤其是提供快速且力量大的「快肌」流失速度更快,肌肉流失的可能原因之一是「荷爾蒙不足」,所以未來肌少症的藥物,應該是從雄性激素下手;另外就是「動得太少」,面對肌少症的運動就應該是一種會累、會喘、會流汗的運動,才能訓練到爆發力、敏捷度與平衡性。

劉伯恩建議,老人家平時除了一些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之外,也要加入重量訓練,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的比例大約為7比3。他強調,長者重訓的目的不在於訓練出六塊肌、追求身材,而是保持一定的肌肉量,所以訓練強度也不用太高,否則反而會傷到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