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何時學會擁抱故宮?–寄語賴清德總統

簡秀枝 2024/05/19 09:36 點閱 1530 次
台灣因為有了故宮博物院,躋身藝術之國,在國際博物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網路截圖)
台灣因為有了故宮博物院,躋身藝術之國,在國際博物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網路截圖)

「如果賴清德準總統,願意公開站起來,挺故宮,愛故宮,兩岸交流,就有希望了!」藝文前輩,一針見血地說。

因為許多人眼中,賴清德曾經享有「台獨之子」稱號,如果連「台獨之子」的賴清德總統,都懂得疼惜故宮、珍愛故宮,那意味著76年前(1948年),故宮國寶千里大遷徙到了台灣,真正在台灣落地生根,枝繁葉茂,徹底在地化了。台灣因為有了故宮博物院,躋身藝術之國,在國際博物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寄望賴總統

第16任總統交接典禮,即將在本(5)月20日舉行,交接前夕,確定故宮博物院院長由蕭宗煌續任,讓大家鬆了一口氣,忐忑不安的心情放下,對穩定故宮內部士氣,推動新故宮計劃、盤整革新蛻變業務,以及迎接故宮百年慶等,多所助益。
明(2025)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年、也是台北故宮60週年,故宮博物院南院更進入第10週年,不管100、60或10,都格外重要,許多慶祝計劃如箭在弦,必須快步付諸行動。

台灣在千禧年後,經過兩次政黨輪替,民進黨與國民黨分別執政8年,第3次政黨輪替後,由蔡英文總統,交棒給同是民進黨的賴清德,率先創造綠色執政,超越8年的紀錄,新任總統賴清德正率領團隊,邁向另一個4年或8年的嶄新里程碑,台灣民主政治的進程上,正在重新書寫歷史,令人振奮。

人事曾如走馬燈

不是故宮博物院院長人選,不能更換,該由誰來出任,必須尊重層峯的整體考量,但民眾關心的是,層峯何時理解故宮,何時珍愛故宮,何時尊重並支持故宮博物院的專業與人望,而不是把故宮博物院院長職位,當作政治操作,安插不適任人選,必然打擊故宮士氣,疏離專業人才。

回顧近40年來,台灣走過的政治軌跡,民進黨與國民黨都分別政黨輪替過,不管哪一政黨,對於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安排,政治考慮遠多於專業考量,與「德高望重、學富五車」的距離,越來越遠。

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角色扮演,非常特殊,除了守護數量龐大的珍稀國寶外,作出具份量的研究、教育與推廣外,如何與時俱進,迎向世界潮流,扮演文化外交,更是全民的希望所在。

仇恨故宮的情緒

當然,務實地面對故宮博物院,是當前民進黨執政團隊,立即要修、要學的重要一堂課,故宮博物院承蒙老天厚愛,珍貴的文化資產,不是包袱,過去不是,現在不是,未來更不會是。

但是在民進黨部分人士的潛意識中,有股仇恨故宮博物院的莫名情緒,一提到故宮,就聯想到蔣介石,想到蔣介石,就讓228、白色恐怖⋯的前仇舊恨,浮上心頭,多位居要津的政治人物,大聲疾呼,要把故宮博物院在台灣的典藏品,還回中國大陸。


”AA”
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可以在歷史洪流衝擊中,自信、自在扮演恰得其分的角色,帶著珍稀國寶輝光,分享國際。(網路截圖)

那樣的情緒,隱隱作怪,三不五時就宣洩一次,因此,也在政府施政過程中,不斷出現「去中國化」、「稀釋中華文化」的雜音,讓故宮博物院的研究與營運團隊,十分困擾,也無所適從,恐順了姑情拂嫂意。

520新總統就任在即,值此關鍵時刻,朝野一定要重新肯定、支持故宮博物院的存在價值,充分理解故宮博物院的偶然與必然性,讓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可以在歷史洪流衝擊中,自信、自在扮演恰得其分的角色,帶著珍稀國寶輝光,分享國際。

蔣介石與故宮之緣

在日本產經新聞出版的《蔣介石秘錄》中,有段文字紀錄,蔣介石曾那麼寫著:「對於日本侵略的各項準備,不只是軍事問題而已。為讓集合中華文化精髓的故宮文物免於戰火,因此護送到南方。故宮文物當時在北平,日軍的戰火,從熱河沿燒到華北,文物遭到破壞,佚失等災難的危險性大增⋯」中日戰爭結束,文物回到南京,沒多久,和共軍的戰事惡化,1948年底,決定移送台灣⋯。」

蔣介石與故宮,有著切割不斷的緣份,他是讓故宮文化中心從大陸運到台灣,讓世界出現兩個故宮的功臣,倘若1948年蔣介石沒有作出決策。把文物搬到台灣,那麼1965年台灣就不會興建故宮博物院,更不會發展出故宮南院。

故宮文物象徵中華民族5千年文化,免於戰火,免於文化大革命蹂躪,蔣介石居功厥偉,不只故宮文物代表中華民國政治的正統性,還有更多對文物稀珍性、藝術無國界情操,值得被肯定。


”AA”
故宮博物院藏品轉運台灣,是多麼浩大的工程,非常時期,在蔣介石作的決策及堅持下,動用海軍軍艦送文物到台灣。(網路截圖)

蔣夫人與故宮

故宮博物院藏品轉運台灣,是多麼浩大的工程,非常時期,在蔣介石作的決策及堅持下,動用海軍軍艦送文物到台灣,堪稱神跡,那一代故宮人,赤膽忠心,夙夜匪懈,歷經千辛萬苦把故宮瑰寶,護送到台灣,讓人肅然起敬。

雖然蔣介石當時作該決策的理由,除了蔣夫人宋美齡鍾愛藝術外,在國共內戰屈居下風的蔣介石,官員把文武官員,撤退到台灣,最早紫禁城的運出故宮典藏品,被蔣介石作為政權的正統性操作,意味中華民國正統政府在台灣。

當時萬萬沒想到,兩岸發展形勢比人強,整個中國大陸淪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和故宮國寶一起落腳台灣,雖然臥薪嘗膽,枕戈待旦,希望反攻大陸,但是76年時間過去,事與願違,從此國民政府的政權,和故宮文物一樣,在台落地生根,也成長茁壯。

蔣夫人宋美齡,被認為是最常去故宮的政治人物,甚至有「影子故宮院長」或「永遠的故宮院長」的稱號。她曾擔任故宮管理委員會委員,改組後故宮指導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室的隔壁,設有「宋美齡辦公室」,一直被保留到2000年,民進黨在政黨輪替中,取得政權後,第一任院長杜正勝正式取消「宋美齡辦公室」,宋美齡辦公室使用者桌子,為了方便她當時作畫與閱讀之便,桌上木板可拆卸,目前還留下,為故宮博物院長使用。

仇恨上綱到孫中山

然而,台灣部分民眾,對故宮博物院帶有敵意,除了威權象徵之外,最重要的是,對蔣介石的仇恨。那樣的情緒,也被無限上綱到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1925)身上。

其實,國父孫中山先生過世於1925年,也就是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的那一年。為了追念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府,才有集合皇室收藏品的故宮博物院。因此,台北故宮博物院最早取名「中山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宮落成,當時媒體新聞報導上呈現著:「紀念國父誕辰百年,中山博物院落成,行政院長嚴家淦出席落成典禮,同時公開國父銅像。」

的確,如果沒有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導致清朝垮台,以及後續中止清室優待條件,就不會有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更不會有故宮的誕生,孫中山先生可說是故宮最早孕育者。

銅像藝術品一度被撤

但是部分民眾,仇恨心態,延伸到對孫中山先生銅像的不禮貌處理。該銅像係由波蘭裔法國雕塑家保羅・蘭多斯基(Paul Landowski,1875-1961)創作的,是不折不扣的藝術品。但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被粗暴撤掉後,堆放到三峽倉庫,直到國民黨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的2010年元旦,才舉辦「國父銅像歸位揭幕儀式」,讓藝術雕塑重新回到故宮,與巨大牌匾「天下為公」四字,一起守護故宮。

反觀蔣介石在故宮,彷彿成為「見不得人的存在」,原本放在故宮大門正面階梯上的蔣介石塑像,在民進黨執政時被撤掉,到了國民黨再執政,重回故宮博物院,但被屈就在故宮圖書文獻館隅角,只能孤獨佇立,靜默遙望故宮,令人唏噓不已。

政治人物原來就是多重人格,扮演多面向角色,蔣介石的是非功過,史學家會去評論,但談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來台,蔣介石作出關鍵性貢獻,功勞不可以一筆被勾銷。

向全世界分享藝術

5月10日是英國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成立200週年紀念日,該畫廊正舉辦世界巡迴展,繼上海、首爾、香港,目前正在台南奇美博物館展出,帶來秒殺的搶票人潮。台南和倫敦同步為英國倫敦國家畫廊慶生,意義非凡。同樣的,台灣故宮博物院有將近70萬件藏品,包含器物、書畫與圖書文獻。明(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非常特殊的一年,我們是否也可以向全世界分享故宮博物院的藝術大愛!?

截至目前,中華民國邦交國僅剩12個,包括歐洲一國(梵蒂岡)、非洲一國(史瓦帝尼)和大洋洲三國(馬紹爾群島、帛琉、吐瓦魯),以及中美洲兩國(貝里斯、瓜地馬拉)、加勒比海地區四國(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和南美洲一國(巴拉圭)。

德不孤必有鄰,雖然正式外交關係,乏善可陳,但與許多國家的實質關係,非比尋常,國際互動,從過去鴨子划水,到目前漸露曙光,如果能加速推動藝術文化外交,故宮博物院典藏品出國展覧,是可行,而且是迫切之道。

善用藝術外交

當然,基於保護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司法免扣押是絕對條件。如何善用目前的實質外交關係,逐一解決故宮博物院藏品出國展覧的免扣押權,是當務之急。

新故宮計劃,是落實故宮博物院在地化,開啓另一個60年或100年的關鍵,需要熱愛這一塊寶島之地的智慧謀略之士。

細數故宮博物院歷史,從1948年遷台、1965年完成硬體院所以來,歷經了政黨輪替、人事變遷、組織改造,在疫情發生,以及兩岸關係急凍⋯,再加上,AI崛起,新媒體當道,跨域跨界交流盛行,今天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實在需要有三頭六臂的能耐,尤其,三不五時還要到立法院接受民意代表的民主洗禮,領受震撼教育,實非具備百毒不侵、高EQ奇才不可。

翻開故宮博物院歷任院長名單,第一任蔣復璁(1898-1990)、第二任秦孝儀(1921-2007),前兩位院長任期都長達18年,前者從1965年到1983年;後者從1983年到2000年。他們都與層峯關係良好,極受中央信賴。

院長更迭如跑馬燈

千禧年後,民主意識抬頭,故宮博物院的院長人選,就呈現百花齊放,任憑選舉勝出總統的自由意志,用人哲學,無才不有。任期普遍縮短,人進人出,成為台灣政壇跑馬燈的縮影。

例如,陳水扁擔任總統的2000年到2008年,延攬人才進故宮,包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學者杜正勝、台灣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石守謙、教育大學教授林曼麗;馬英九總統上任的2008年到2016年,推舉輔大博物館學者周功鑫,以及資深故宮研究人員馮明珠;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引薦的故宮博物院共4位,分別是林正儀、陳其南、吳密察以及現任的蕭宗煌,若加上代理1個月院長職務的李靜慧,多達5位。

其中,吳密察任期最長,3年9個月餘,林正儀2年1個月餘,陳其南只有5個月,而蕭宗煌1年3個多月。不但曝露了民進黨對故宮博物院的陌生,同時也意味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的館博人才荒。

俗稱滾石不生苔,過於頻繁的博物館或美術館首長異動,非常不利於專業執行,尤其故宮博物院院長人事調整,動見觀瞻,故宮博物院的清譽累積,甚至於業務推動,不能老是奠基在人來人往的不穩定狀態中。

三件大事刻不容緩

5月9日,聽到蕭宗煌留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消息傳出,彷彿讓大家鬆了一口氣,在前面的大活動接踵而至,希望故宮博物院高層人事,可以穩定下來,全力帶領團隊,衝刺未來。

除了故宮博物院的成立100年、 60年與10年的慶生活動外,目前比較清晰的3件大事,也是刻不容緩。一是故宮北部院區整(擴)建計畫、故宮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建設計畫與景觀藝術化工程,以及博物館群國際觀光網絡系統建置計畫與國際策展合作。

又,先前故宮博物院曾因館員大意,摔破碗,目前正推動庫房典藏「改箱為櫃 」的計劃,希望把風險降到最低。

相信以蕭宗煌院長在國內外文化行政機構的歷練,敦厚殷實,既熟諳法規、又具備溝通長才,放眼民進黨執政團隊中,是不可多得人才。唯一不足的是,相對缺乏關於文物的學術研究與論述。

迎接璀璨故宮

然而,提到故宮博物院的角色與社會責任,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2007年定義的博物館,基於研究、教育和娱樂等目的,獲取、保存、研究、溝通和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證據,為社會及其發展提供服務,並開放給大眾之非營利、永久性機構。


”AA”
故宮承襲自宋、元、明、清四朝宮中典藏精品是海外遊客來台必訪景點之一 。(網路截圖)

近年來博物館面對社會期待的轉變,無法自外於社會文化脈絡,當博物館身處社會文化或自然等嚴峻情境時,須以全新視角反思相關作為之合理性與公共性。

蕭宗煌在「回首百年放眼未來——故宮定位與部會級博物館社會責任總檢討」專題報告中強調,以專業服務、開放多元、友善共融、永續發展為施政目標,向公眾提供教育、社群參與及知識共享的多元體驗,強化故宮博物院與當代藝術館社會責任的連結。

期待新任賴清德總統,帶頭理解、擁抱故宮博物院,同時,持抱著用人不疑,讓蕭宗煌帶領的故宮博物院團隊,放心、放手一搏,以迎接璀燦的故宮2025年!!


”AA”
跨黨派立委組成「中華民國與捷克暨奧地利國會友好聯誼會」,發起人、國民黨立委萬美玲 ( 左上圖中 ) 表示,如果順利,故宮文物2025年有機會到捷克的博物館展出。(網路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