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志願、理念及所尋求的利益相同的人,常會聚在一起,形成群組、社團、聯盟、法人乃至於政黨,為相同的目標而打拼及努力。不同的團體有不同的名稱,但整體來說,他們常被稱為是「同溫層」。
同溫層分享共鳴
社會上團體數目眾多,也就是有許多同溫層。同溫層中的人,彼此分享與共鳴一些想法與主張而有共鳴。這個同溫層,可能也會遭到其他意見相異同溫層的批評或撻伐,同溫層內,也能互相洽商、討論,必要時凝聚共識,對其他同溫層的意見予以回應。
主張相同的人,如果能越聚越多,當然力量就會越強大,所以傳播主張與思想以吸收更多人進入同溫層,是很重要的工作。不過,現實狀況中,傳播的效果,有時並不太理想。
社會上傳播行善
舉例來說,有些媒體節目,其建置目的就是在傳播「行善」的事蹟與道理。與這些節目屬同溫層的人,當然會常去看這些節目,從而加強自己的信心或勇氣。
然而,不屬於此同溫層的人,則根本不會去理會這類媒體節目。愈多人知道如何「行善」當然對社會愈好,但不會作惡的人,不一定想去了解如何行善。會作惡而應該被教育如何行善的人,偏偏就無意去接觸那些道理。
除了嚴肅的國家意識與倫理法治的議題以外,有些軟性事務,也一樣有溫層同不同的現象。例如,某人很喜歡某項藝術作品,就透過平台傳播出去,可能有一些人會覺得棒,但也有另一些人則不感興趣,某人能擴大同溫層效果的努力可能很有限。
行公義、好憐憫
那麼,難道我們就任令各不同溫層的群體,各自在層內相互取暖、自我感覺良好就好嗎?答案當然不是如此。
這個社會的價值觀雖然多元而分歧,但廣大的信徒是如何產生的?原本是不同溫層,卻在偶然機會下接觸、被感動而加入其他溫層的故事很多,具有「行公義、好憐憫」理念的同溫層,應該繼續努力盡量擴大,才能發揮正面的影響力,使社會與世界更加和平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