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在臺灣一直發展得不成氣候的本土音樂劇,如今竟因為現象級的《勸世三姊妹》一夕爆紅而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商品。
身負推動國內文創產業大任的文策院適時跳進來拋磚引玉,於4月9日與榮耀基金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公布「讀劇匯—音樂劇創投媒合平台」,將會選出兩組作品,提供50萬元的啟動基金,希望藉此媒合更多創投公司對本土音樂劇進行投資。
他們指出,如果今年成果理想,預計明年可以辦理兩輪的報名,讓更多音樂劇團參與,盼能打造具市場競爭力的作品,並轉換為電影等IP商機。
讀劇匯拋磚引玉
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新嘗試,是否真的能夠讓臺灣音樂劇發展茁壯?還是開心得太早?需要時間來觀察。
如今,我們不妨先冷靜的參考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的百老匯和好萊塢,甚至看看曾一度輝煌的香港影壇,有哪些大受歡迎的音樂劇,在轉拍成電影之後也能夠賣座鼎盛,財源滾滾?又有哪些超級音樂劇的電影版公映時門可羅雀,重重摔了筋斗?看兩個重要的成敗例子。
史上最糟的音樂劇電影?
由音樂劇天王安德魯‧洛伊‧韋伯作曲的《CATS貓》,於1981年在英國倫敦首演,隨後連續公演了21年,並且在美國百老匯上演了18年,成為公演最久的音樂劇之一,並以20多種語言在50個國家演出,台灣也7度重演,至今締造了9千萬人次的觀賞紀錄,被公認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
然而,這個劇在2019年登上大銀幕時,雖由《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的湯姆‧霍伯執導,並網羅紅透半邊天的流行天后泰勒絲加盟,但在上映後惡評如潮,近1億美元成本製作的巨片,北美票房成績只有7,600萬美元,被認為是史上最糟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卻在2012年首映當天便以1,800萬美元的收入打破音樂劇電影的首映日票房紀錄,還在翌年入圍8項奧斯卡金像獎,兩相對照,教人神傷。
《華麗上班族》遭遇滑鐵盧
香港的本土音樂劇也像臺灣一樣發展得不好,歌舞片類型在邵氏和電懋公司主宰的1950-60年代倒拍攝過不少大受歡迎的作品,如《千嬌百媚》 (1960)、《花團錦簇》 (1961)、《萬花迎春》(1963)、《香江花月夜》 (1966) 等,至今仍然是不少老一輩的難忘回憶。
1970年代後,歌舞片式微,只有由新藝城投資在台拍攝由虞戡平執導的《搭錯車》(1983)掀起過一波高潮。近年《搭錯車》倒回來改編成音樂劇作世界巡演,一年12座城市26場演出,算是頗受歡迎。
25年後,張艾嘉編劇並主演了一部探討辦公室政治及金融海嘯對上班族影響的舞台劇《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2008),在香港和大陸巡演引起了小轟動。7年後,由中港多家公司投資1億人民幣,請名導演杜琪峯把它拍成3D音樂劇電影《華麗上班族》(2015)。
又用了張艾嘉、陳奕迅、周潤發和湯唯主演的超豪華陣容,還特別禮聘羅大佑作曲,以為上映時必收旺場,不料遭遇滑鐵盧,既不叫好亦不叫座,票房累計大陸收4,747萬人民幣,香港收507萬港幣,臺灣更可以忽略不計。
從以上例子可見,「影劇創作」屬於「說不準行業」,每踏出一步都要戒慎恐懼,步步為營,不宜因個例的繁花盛開而沖昏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