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

醒報編輯 2024/04/14 20:35 點閱 1069 次

為何讀了一堆整理書,家裡還是一團亂?如何解決家人或同住者造成的雜亂問題?解析數千人面臨的困境,解開讓整理卡關的七大難題!

在你和自己、物品、他人的糾結間,理出最舒適的空間,整理雜物的同時,也整理好了關係!捨棄雜物,情感不割捨──無論獨居或和人同住,生活都能更輕盈,相處更自在。

其實,整理最常卡在「關係」上,包括:你和「自己」的關係:知道需要精簡,也明白如何收納,偏偏就是無法展開行動。你和「物品」的關係:購買欲高、惜物戀物,覺得斷捨離後會失去安全感。你和「他人」的關係:長輩阻止丟棄、伴侶不配合、小孩不受控……空間使用權不全在你。

一個人之所以購物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有可能是為了暫時紓解壓力,有可能是企圖展示個人品味和社會地位,有可能是做為自我獎勵,也有可能是單純做為娛樂和消遣。

很顯然,你的購物理由八成跟你娘不同,而且你們的需求層次和滿足點也不太一致。你在意的是舒適或美感,媽媽在意的卻是生存和安全──只要庫存量夠多,她就會感到安心和愉快。

不介入媽媽的課題

買很多褲子是媽媽的課題,你不需要介入她的課題,媽媽也不需要讓別人干涉她的課題。媽媽買到自認為CP值很高的褲子時,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消費高手,她的自我價值感會瞬間飆升。

如果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付出都被視為理所當然,沒有得到特別的誇讚,那麼買幾條便宜的褲子就能自我感覺良好,其實是非常划算的交易。

媽媽也可能沒有其他的娛樂管道。如果家庭成員平時各忙各的,她經常受到冷落,而她又無法排解獨處時的寂寞,那麼看購物台和大家一起下單搶購,或是去菜市場和商家討價還價、聊天互動,都能讓她感覺自己仍是群體中的一員,對她而言不是一件壞事。

怕只怕長期依賴購物來調節情緒,有可能導致財務吃緊或影響生活品質等不良後果。而我猜想,這也是你受不了媽媽這種行為的主要原因。

談談購物的困擾

如果你還是決定介入,請記得這是為你自己而做的。在內心深處,你是為了避免媽媽的不良後果令你擔心,甚至波及到你,才會期待能儘早控制她的行為。因此,不要打著你是為媽媽好的旗號試圖去矯治她,反而必須先尊重她的需求和價值觀,然後以開放的態度跟她聊聊她對買這麼多褲子的看法。

你可以跟她分享你觀察到的事實──她每天都穿同樣的幾件──但是不要批評她的行為,你只要表達關懷就好。

接下來,你可以引導她談談一直買褲子有沒有帶來什麼困擾,例如預算超支或收納失靈等等。如果她順勢向你求助,你可以決定要不要幫,或是要幫到什麼程度。如果她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困擾,也請你別再自尋煩惱。以下是你決定幫忙之後可以做的一些事情:

一、協助她清點已經擁有的褲子。了解現有的庫存,能讓她更理性地看待購物需求。

二、教她收納褲子的方式,讓她更容易找到她需要的褲子,降低重複購買的機會。

三、和她一起設定明確的購物預算,這有助於降低她亂買的頻率。

四、陪她找出能獲得自我價值感或排解寂寞的其他方法,以代替購物所帶來的快感。

五、和她聊聊穿搭,陪她一起購物,你不僅能提供意見,還能強化你們之間的互動。

請記得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向媽媽開啟話題。尊重她的感受,表達你的關懷,同時避免對她造成過多的壓力。這麼一來,你們才有機會找到共同的解決方案。

何謂稟賦效應?

如果你在理智上知道應該放手,但心理上就是過不去,有時原因可能是出自某些心理偏誤,例如稟賦效應和沉沒成本謬誤。

何謂「稟賦效應」?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指出,人們會因為擁有某件物品而高估了它的價值,而且對這件物品的估價遠高過它不屬於自己的時候。這使人們誇大了所有物的價值而捨不得丟棄,丟棄時會覺得自己很浪費,或是在物品進入二手市場時,為它訂了超出市場行情的價格,導致物品難以脫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的實驗便是一例。他與同事曾經隨機地將咖啡杯交給半數的受試者。他們問第一組願意用多少錢賣掉自己的杯子,又問第二組願意為花多少錢買下那些杯子。

結果,「擁有」杯子的人想以至少五.二五美元出售,但沒有杯子的人最多只願意支付二.七五美元購買。也就是說,光是「擁有」就已經使杯子的主人替它估出了較高的價格,而且也比較不願意割愛。

在另一項實驗中,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向抽中校園熱門球賽門票的一百位學生詢價,同時也問沒有抽中門票的學生願意出多少價格購入,結果抽到門票的學生索價大約兩千四百美元,而買主的平均出價則是一百七十美元,兩者差距達十四倍之多!艾瑞利認為,「我們熱愛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且「我們假設其他人看待這樁交易的角度會和自己一樣。」

斷捨離的過程

在斷捨離的過程中,你難免必須面對稟賦效應。你可能會覺得你的東西獨一無二,要再找到如此不可取代的物品可能性不高,於是評估過後又將它們「暫時」擺回了雜物堆。囤積症研究者將這種把東西挪來挪去、反覆整理卻一事無成的行為稱作「攪拌」,而這種行為確實讓人在篩選雜物時很容易卡關,甚至把明明已經裝箱、裝袋準備要丟掉的東西,又再撿了回來。

為了克服稟賦效應,我經常建議在衣服堆中攪拌的學員們,「請假裝你的衣櫃是個專櫃,看看你現在願意花錢買回家的衣服是哪幾件?」這麼問的理由有三:

一、你必須假裝那些衣物不屬於你,你才能理性地做出取捨。

二、「現在」意味著你並非因為過去和未來而保留,你是此時此刻就想穿它。

三、「願意花錢買回家」代表你想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變成你喜歡的樣子,你願意為了穿它而付出代價。

根據我的經驗,如果請你挑出你要丟的衣服,十件裡面你可能只會挑出三件。但是如果請你挑出你想穿的衣服,十件裡面你可能還是只會挑出三件。那麼你不想穿卻不肯丟的那四件,便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衣物。

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挑出你肯丟的,那些雞肋將一直停留在你的衣櫃裡無法代謝出去。以上這個方法也適用於整理其他的櫃子和收藏,只要把問題改成「請假裝你的櫃子/層架是賣場,看看你現在願意花錢買回家的東西是哪幾樣?」即可。

沉沒成本謬誤

讓人捨不得丟的另一個心理偏誤是沉沒成本,它指的是已經付出且無法回收的成本,例如大量的時間、金錢和資源,而這會導致一個人持續進行某件事情或某種消費。於是,你會硬著頭皮看完你已經付錢買票,但發覺並不好看的電影;你的衣櫃裡也可能堆滿了很昂貴,但你根本不會再穿的衣服。

一般而言,人都討厭失去,當收益和損失等量時,比起獲得收益,人們更傾向於避免損失,這就是康納曼與搭檔阿莫斯.特沃斯基所提出的「損失規避」現象。意思是,為了避免損失,我們寧可讓已經消失的成本,非理性地影響我們未來的決策。

好比說,電影票已經無法退款了,此時該考慮的不是已經花掉的電影票錢,而是判斷要不要繼續看完難看的電影,讓自己花時間活受罪。又好比,你三年前花了五千元買下一件很難穿搭的古怪外套,外套不可能拿去店裡退貨,因此你該考慮的不是已經花掉的五千元,而是判斷要不要繼續保留少穿的外套,讓它在衣櫃裡面多占一個位置。

沉沒成本容易扭曲我們的決策,使我們帶著避免浪費和損失的想法,繼續某種可能會招致更多損失的行為。如果我們繼續花時間看完一部爛片,我們就失去了運用這段時間去做其他事情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繼續保留那件外套,我們就失去了運用這個櫃內空間去收納其他單品的可能性,甚至失去了三年前就將它打折變現的可能性,而這些都是我們犧牲掉的機會成本。(宇欽/輯)

《當整理卡關時:獨居、同住都能實踐的零雜物生活》
作者:Phyllis
出版社:方智

其他書訊:

《別教出混蛋!終結霸凌、自私、厭女者》
作者: 梅琳達.溫納.莫爾
出版社:游擊文

梅琳達.溫納.莫爾是多次獲獎的科學記者。在社群媒體、新聞報導、甚至是高層政府機關的推波助瀾下,孩童愈來愈常接收到的訊息是:自私殘忍、粗魯無禮哪有什麼關係。

青少年與兒童的仇恨犯罪率日漸攀升,與此同時青少年的同理心也日漸降低。

我們都明白孩子有能力展現強烈的同理心、抗壓韌性與行動力,也希望自己帶大的孩子有能力打造更好的未來,但該如何付諸實行?

《島內移民:移住嘉義美味新人生》
作者: 嘉義異鄉人(孫育晴)
出版社:大塊文化

大部分人生活的城市並非自己的家鄉,而是住在生活容易、工作方便的地方。

原本是台北人的「嘉義異鄕人」,幾次工作機會,獲得了與嘉義短暫的試住接觸,沒想到這個素稱「二十四小
時香氣撲鼻的好吃城市」嘉義,竟在不知不覺中緊緊扣住了她的心和胃,更讓她決定移住嘉義!

而究竟是什麼「美味契機」,讓她決定成為嘉義人呢?

一探嘉義,這個開啟她美味新人生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