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生物多樣性的危機日深 萬不可忽視

醒報編輯部 2024/04/11 15:35 點閱 1703 次

每年的四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以紀念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48年的這一天成立。今年世界衛生日關注的主題是「我的健康,我的權利」,強調無論身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優質的健康服務、基本的教育、安全的飲用水、清潔的空氣、良好的營養、優質的住房、體面的工作和環境條件,以及不受歧視的權利。

生物應有健康權利

除了人類以外,其實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應該享有完整的健康權利,因為構成地球生態系統的生物圈,不僅是人類生存與福祉的基礎,也是維護生態平衡、確保永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然而,存在於陸地、海洋、空中的生物多樣性,正由於氣候暖化、森林砍伐、土地開發、汙染和入侵物種等因素,正處於滅絕的危機之中,這些生物的「健康權利」更需要我們的保護與捍衛。
上(三)月27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版》期刊上的論文指出,氣候暖化正在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廣泛變化,城市的野生動物也不例外。

暖化衝擊城市生物聚落

這項多倫多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調查了在不同碳排放情境下,氣候暖化如何影響加拿大和美國人口最多的60個城市的2000多種野生動物。研究發現,到2100年,高達54個物種可能會從被分析的城市中消失,超過95%的鳥類和昆蟲將轉移到新的城市地區。其中,犬科動物、大多數兩棲動物、和潛鳥類將遭受最嚴重的損失;而海龜、老鼠、蟾蜍和鵜鶘可能會越來越多。

從地理分析預測,能夠維持涼爽的城市 (如加拿大魁北克、渥太華)將會有更多的動物移入;相反,高溫又高溼的城市 (如美國加州沿海地區) 將有更多的動物移出。簡單的說,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城市的自然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我們的子孫將生活在一個生物景觀完全不同的城市環境裡。

動植物相互關係密切

三月15日《科學》期刊另一篇麥吉爾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也指出,物種的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基石,生物多樣性的減弱不但會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並在衝擊之後再也無法復原。

該研究舉例,草原和森林中生長的植物種類越多,能夠生活的昆蟲種類與數量也就越豐富。然而,由於農田擴張和林地的密集使用等原因,使得植物物種的豐度降低,導致昆蟲物種的豐度也隨之下降。顯然萬物都是互相連結的,動物與植物的多樣性會互相影響,形成良性或是惡性的循環,不幸的是,我們正朝惡性的方向前進。

臺灣面臨諸多挑戰

臺灣不單是地質活躍區,也是氣候暖化的敏感區,極端天氣及強烈地震活動帶來的災害頻繁,加上長期以來人類活動導致生物棲地的退化和破碎化,以及許多物種 (如石虎、雲豹、台灣黑熊等) 受到過度獵捕的威脅,已經對本土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衝擊,目前有100多種脊椎動物、近1000種植物瀕臨絕種,60%的沿海濕地消失,影響的範圍涵蓋高山、丘陵、平原與海岸,這是不能再忽視的生態危機。

生物多樣性不但有為人類提供食物、藥物、生物防制、工業原料、育樂等直接價值,還有調節氣候、保護水源、控制病蟲害、維持土壤肥沃度等間接價值,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更是國家存續的根本。

如今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物種滅絕威脅及生物多樣性損失,加強保護的行動變得越來越緊迫,恢復生物多樣性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責任。我們臺灣的新總統即將就任,期許新的行政團隊要優先強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建立更多的保護區,減少環境汙染,和減緩氣候暖化的影響,確保台灣的生態環境可以永續又健康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