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普拉綜合訪談和人生體悟、「幸福學家」布魯克斯教授則以研究與自身體驗為基礎,攜手以「選擇幸福、學習幸福、練習幸福」為使命,在《打造你要的人生》一書中分享了既實用、又富有學理的「更幸福」方法。
不再只能無助地面對生活的苦;而是能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心和腦,「刻意練習」出想要的幸福。獲得美好人生的關鍵只有四個:(不盡完美的)家庭、(深刻真實的)友誼、(讓愛變具體的)工作和(屬於你的)信仰,將更多時間、注意力和精力投資,平衡的在這四大支柱之上,你會打造出能禁得起風雨挑戰的幸福基礎。
我主持《歐普拉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節目二十五年下來,諸多收穫之一是近距離目睹各式各樣的不幸,真的是各式各樣、包羅萬象的不幸。
受訪來賓有人因悲劇、背叛或失望而備受打擊。有的憤怒、有的懷恨在心。有的滿心遺憾、內疚、羞愧和恐懼。還有人竭盡所能用各種方式麻痺自己的不幸,但隔天醒來依舊被不幸籠罩。
我也親眼見證很多幸福。有人找到愛和友情。有人發揮他們的天分和能力行善。有人藉由無私的奉獻獲得回報。甚至有人捐腎給一個才剛認識的陌生人。有人靠精神層次豐富生活的意義。還有人獲得第二次重生的機會。
樂觀看待不幸
就觀眾的感受而言,生活不幸福的來賓通常會讓人同情;幸福的嘉賓則令人羨慕(或許還帶有一點酸葡萄心理)。此外,還有第三類來賓,觀眾不知要如何看待他們(到底是幸不幸福呢?),卻打從心底受到他們鼓舞:這些來賓有十足的理由覺得自己不幸,卻不認為自己不幸。
人生若遇到不如意會轉念,把酸澀檸檬也能擠成有滋味的檸檬汁;天空烏雲密布,會尋找烏雲縫隙透出的銀色光芒;看到半杯水的反應則是太好了,杯子裡還有半杯水;而非太可惜,杯子只剩半杯水。
這些總是樂觀看待不幸的人,讓我聯想到生命的小鬥士馬提.史提潘尼克(Mattie Stepanek)。馬提罹患罕見而致命的肌肉萎縮症,然而他卻總能在逆境中找到平靜,在每次風暴後保持樂觀。他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文,展現超齡的智慧,是我第一個在訪談後仍維持友誼的嘉賓。我以前總是叫他是我的天使。
一個患有致命疾病的男孩能否像馬提一樣快樂?同理,一位隨時與死神打交道的母親如何能過得平靜、目標明確又開心,並錄製數百通語音給她當時六歲的女兒,告訴她如何生活。
最渴望幸福
還有一位辛巴威女性,她十一歲結婚,每天被毒打,然而她並未被絕望打倒,反而保持希望,偷偷定下目標,最後終於如願實現目標,包括取得博士學位。
這些人不僅能排除萬難起身下床,甚至還能成為光芒四射的人,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他們生來就這樣嗎?他們是否有什麼秘方或發展模式,該讓其他人知道?相信我,如果真有這樣的秘方或解藥,全世界肯定都想知道。
在我主持節目的二十五年,幾乎每個觀眾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渴望幸福。如我之前所言,每次節目結束後,我都會與觀眾閒聊,也一定問他們生命中最渴望什麼。他們會說,想要幸福,只想要幸福,只想要幸福。
只不過當我問觀眾什麼是幸福時,他們突然變得不確定。他們會支支吾吾,最後說「減掉○○磅體重」或者「有足夠的錢支付賬單」或是「我的孩子——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幸福快樂」。所以,說到快樂或幸福,他們有具體的目標或願望,但無法清楚表達快樂或幸福的定義與模樣。鮮少人能給出真正的答案。
如何打造人生
我最初是閱讀《大西洋》雜誌時無意中發現亞瑟.布魯克斯的專欄「如何打造人生」(How to Build a Life)。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開始讀他的專欄,這專欄很快便成為我每週引頸期盼的事,因為專欄的內容全是我一直最關切的事:活出有目標和意義的人生。
接著,我讀了他的著作《重啟人生》(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指導我們隨著年紀愈大,如何愈活愈開心。這個作家簡直就是我的知音,完全寫出我的感受和想法。
我顯然得和他聊聊。我正式和他交談時,立刻發現,如果當時我還繼續主持《歐普拉脫口秀》,一定會經常邀他上節目——他幾乎對節目討論的每個主題都能提供切中要旨又鞭辟入裡的見解。亞瑟渾身散發一種自信,講述幸福的意義時,態度篤定,令人安心又深受啟發。
他能旁徵博引,也能具體而微談論我多年來一直在關注的這個主題:如何活出最好的自己,如何成為更好的人。因此我一開始就知道我遲早會以某種形式和他合作。現在答案揭曉,這本書就是我們合作的結晶。
天生幸福快樂的人
「你一定天生就是個非常幸福快樂的人。」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別人這麼想,也算合情理,畢竟我在哈佛大學教授幸福學。在《大西洋》雜誌還有個定期撰文探討幸福快樂的專欄。
我也在世界各地演講幸福學這門科學。所以大家以為我一定生來就比別人容易感到幸福和快樂,就像職業籃球運動員天生具備運動細胞一樣。我真幸運,對吧?
但幸福不像籃球,你並不會因為天生比別人容易開心而有優勢,自動能成為幸福專家。反之,天生幸福的人幾乎從不刻意研究幸福,對他們而言,這似乎無須研究,甚至不需要太動腦筋思考,因為幸福是自然而然的狀態,就像呼吸空氣一樣。
工作探索自己
實際上,我寫作、演講和講授幸福學這門課,無非是因為幸福對我而言並非自然而然的狀態,而我想過得更幸福。如果不是因為我每天研究和努力實踐幸福,我的幸福水平(沒有經過任何努力在自然狀態下的基本水平)會明顯低於平均值。我並沒有經歷過巨大的創傷或非同小可的苦難。
大家也無須為我感到遺憾。這只是家族的遺傳:我的祖父憂鬱,父親焦慮,如果我任其發展,我會憂鬱又焦慮。不信?只要問問已經陪伴我三十二年的妻子艾絲特就知道(她讀到這段話時頻頻點頭稱是)。所以身為一名社會科學學者,我的工作重點並非學術研究,而是探索自己。
如果你閱讀本書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那麼幸福,可能是你正在遭受什麼苦難,或是你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一帆風順,但總覺得不滿意或不稱心,那麼你就是我最能夠理解與產生共鳴的那種人。我們是心靈契合的有緣人。
開始研究幸福
二十五年前,我念博士班時開始研究幸福,我不知道學術的知識與理論是否會對我有所幫助。我擔心幸福的狀態並非透過研究或知識就能改變。也許它就像天文學一樣。我心想,你可以研究星星,但你無法改變它們。
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學術研究對我的幫助不大。這方面的知識雖多,但一點也不實用,都是一些關於誰最幸福(以及誰最不幸)的觀察結果。
十年前,我陷入黑暗又風雨交加的人生低谷,艾絲特問了一個讓我改變思維的問題:「為什麼你不用上你那些複雜的研究,也許能從中找到辦法幫你改變習慣?」 明明是顯而易見的做法,對吧?但不知為什麼,我一直沒想到可以這麼做,既然艾絲特提了,我願意試一試。
我開始花更多時間觀察自己的幸福水平,找出其中的模式。我研究自己痛苦的本質,以及自己可從痛苦得到哪些收穫。我根據這些數據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諸如列出感恩清單、更頻繁地祈禱,以及在我感到悲傷和憤怒時(這種情況相當頻繁),採取與我平常習慣性反應相反的行為。
從這些練習中,我看到成效。實際上,效果驚人,所以我在工作之餘(當時負責管理一家大型非營利機構),開始在《紐約時報》撰寫有關幸福快樂的文章,並提供實用的練習,和大家分享經驗。然後有人開始聯繫我,表示幸福這門科學(轉化為實用建議)對他們也有幫助。我發現,以這種方式教授大家幸福學不僅強化我的知識,也讓我更幸福快樂。
轉換職涯跑道
不過顯然我想要的更多。因此,我決定轉換職涯跑道。在五十五歲時辭去執行長一職,打算以寫作、演講和教授幸福學為目標。我擬了一份簡單的個人使命宣言:「我致力運用科學與知識感染其他人,讓他們被愛與快樂包圍。」
我接受哈佛大學的教職,開設了一門關於幸福學的課,很快就爆滿。接著我在《大西洋》雜誌開了一個關於這個主題的專欄,每週吸引數十萬讀者。
我利用自己量化研究的專業背景,每週探討一個新的幸福主題,援引最新的心理學、神經科學、經濟學和哲學等知識。然後我把所學轉化成日常生活裡各種實驗,親自下海驗證。若有成效,我會教授給學生,並公開發表供大眾參考。
幾年下來,我的生活愈來愈進步。我觀察到大腦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並學會如何管理這些情緒,而不是硬要擺脫、消滅它們。我開始將關係看作是心和腦之間的互動結果,而非神秘、難以理解的現象。
人生重大改變
我開始練習那些在數據中看到、在現實生活中認識最快樂一群人的習慣(包括一個非常特別的人——歐普拉,你將在接下來的前言中看到她)。同時,我開始收到來自世界各地讀者的信件,有些人沒沒無聞,有些人赫赫有名,他們與我一起學習,發現只要努力學習並應用所學,就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
我做出這個人生重大改變後的幾年,整個人的狀態有了顯著提升。大家注意到我笑容變多了,說我工作似乎更帶勁。我的人際關係也比過去好很多。我還看到學生、企業領導者和一般芸芸眾生學習這些原則後,出現類似的進展。
其中許多人曾經經歷過我未曾遇過的痛苦和哀慟,儘管面臨苦難,但他們仍可在苦難中活出幸福。而今我仍然會有很多低潮的日子,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不過我若覺得心情低落,我不但不會不安,還知道如何從中學習成長。我知道日子總有坎坷與風雨,但我不害怕,深信自己未來還會持續顯著地進步。
有時我會回想自己三十五歲或四十五歲的狀態,那時的我幾乎與幸福快樂無緣,對未來充滿無力感。如果現在五十九歲的我可以回到過去對年輕的自己說:「你將靠學習變得更幸福,並教導其他人幸福的秘訣。」過去的我可能會說,未來那個我瘋了。但這是真的(變得更幸福是真的,而非瘋掉的部分)。
與歐普拉合作
現在我有幸與一位我從年輕時就非常欽佩的人合作,她用自身的影響力感染與感動了全世界數百萬人,讓他們被愛和快樂包圍:她就是歐普拉。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很快就發現彼此有相同的使命,儘管我們實現的方式各異—我在學術界,她在傳媒界。
我們合作這本書的宗旨是讓兩人的使命殊途同歸,希望讓各行各業的人認識幸福這門讓人稱奇的科學,讓他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過得更好,並感染其他人。用簡單的話來說,我們希望助你明白,你並非只能無助地面對生活洪流。
希望你讀了本書後,能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心和腦的作業機制,進而打造你想要的生活。從個人內在的情緒開始,然後由內而外,擴及至你的家庭、友人、工作和精神生活。它對我們有用,也可能對你有用。(宇欽/輯)
《打造你要的人生:歐普拉與哈佛教授談「更幸福」的藝術與科學》
作者: 歐普拉.溫弗蕾(全球媒體天后), 亞瑟.布魯克斯 (哈佛甘迺迪研究院與哈佛商學院教授)
出版社: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