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陸配歸化年限 勿放大族群對立、兩岸危機

醒報編輯部 2024/03/04 17:44 點閱 1758 次

距離新總統上任還有兩個月,但是內政外交各個方面,已經讓人感覺到了現在局勢的緊張。金門事件遲遲沒有解決,從取締非法漁民升高到了兩岸敏感水域管轄權,跟雙方海警海巡的衝突。

相信一開始台灣內部也沒有想到,會升高到這樣的層級,其實可想而知,民進黨順利多數執政八年,這次勝選沒有保持絕對多數,在野黨反而搶下立法院多數,過去雙邊爭議最大的兩岸相關問題,一定會變成朝野攻防的重點。

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曾經說過:「兩岸之間無小事」,執政黨如果不能在兩岸議題上防微杜漸,就很容易從個案擴大成危機。

陸配父母可控管

大陸籍配偶的問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一個單純的法律規範問題,不應該上升到政治跟情緒仇恨的層次。原本是國民黨研擬提案修法,讓陸籍配偶取得身分證年限比照外配,從現行6年縮短到4年,其實對於政府來說,問題一開始非常明確,健保署長石崇良親上火線強調,最大的爭議點在陸配的依親父母,是否可以取得健保資格?

目前現行規定,每年只有限60人,一旦陸配入籍門檻放寬,依親父母的數目是否也會跟著調整,需要了解才能確定對健保的影響?對於陸配父母依親的數字,絕對可以經由法律來進行控管,但是為什麼焦點會從父母依親的數字轉移到陸配呢?

族群事項要謹慎

在台灣的各個政論節目,討論的卻不是針對這六十人的門檻跟影響範圍,而是陸配已經取得了多少優於其他外配的條件,這不但模糊了焦點,更是擴大了社會的對立。有人說其他外國籍配偶需要考試,陸籍配偶不用,其實考試的重點是中文的認知能力,這就好像英國人歸化美國,是否還需要測試英文能力一樣?

就算真的規範了陸配要考試,這個考試的必要性跟鑑別度有多大,如果政府真的覺得有必要,只要把考試題目公布出來,供社會大眾檢視,就能得到一個客觀的結論。光是在政論節目上噴口水,只是讓對立的兩邊更加深對彼此的恨意。

政府不該卸責

另外在國籍放棄的部分,陸配如何放棄國籍,其實不是陸配本人的意願問題,而是兩邊政府實際的協定跟規範。如果兩邊都按照憲法,無法認定對方是國家,如何要求放棄國籍?這是把政府都處理不了的難題,也丟 到了陸配頭上。

陸配問題嚴格講,是大歷史中的夾縫人物,身為配偶來到台灣,帶著對另一半的愛意與信任,來到一個可能對自己的出身跟背景並不信任的地方。或許當中也有圖謀不軌的人,但是法律的前提不就該是無罪推定嗎?如果政府或政治人物帶頭質疑陸配,可想而知整個社會,對於這些社會中的少數會是甚麼樣的壓力?光是這些陸配的後代在學校中,就一定會受到更多的歧視,這是社會中的常識,政治人物怎麼會不知道?

兩岸婚姻在外國配偶中獨占鰲頭,很大原因當然是文化跟語言的相似性。陸配在這麼長期的來台時間中,到底有多少陸配涉及間諜或是叛國罪刑?其實都是可以客觀舉證,光是用中國對台灣有敵意,就一竿子翻一船人,撕裂了台灣內部,更傷了陸配相關親戚朋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