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暖化日高 颶風分級提高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4/02/18 10:57 點閱 2125 次
2013年海燕颱風的衝擊成為菲律賓歷史上最致命、損失最慘重的天然災害。(網路截圖)
2013年海燕颱風的衝擊成為菲律賓歷史上最致命、損失最慘重的天然災害。(網路截圖)

研究數據顯示,自1980年以來,風速超過59 m/s的4級大西洋颶風數量增加了一倍,風速超過70 m/s 的5級風暴增加了兩倍。預計隨著氣候持續暖化,未來5級颶風(也就是超級颱風)的出現將會更加頻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第六次的氣候評估報告中明白表示,氣候暖化增加了大氣層的溫度和濕度,進而導致熱帶風暴的強度加劇。

目前大西洋與東太平洋地區是依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量表,把風暴從風速1級(33 m/s;公尺/每秒)分類到5級(>70 m/s),級數越大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強。

颶風應提升至6級
本(二)月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新研究指出,自2013年以來全球已經出現了五場風速超過86 m/s的颶風,可見風暴確實越來越強,因此目前第5級的颶風等級自然低估了實際的風險。研究人員建議,任何持續風速至少為86 m/s的超強颶風,可以提升為第6級,不僅可以標示颶風的高度風險,還可以傳達氣候暖化日益增高的危機。

過去十年曾出現的超級風暴有:海燕颱風(2013年)、派翠西亞颶風(2015年)、莫蘭蒂颱風(2016年)、天鵝颱風(2020年)、以及舒力基颱風(2021年);除了派翠西亞發生在東太平洋外,其餘都在西太平洋。顯然,太平洋東西兩側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溫水域,並延伸至較深的海水層,是產生極端風暴的理想地點,也是未來發生超級風暴的高風險地區。

記取海燕颱風的教訓

2013年海燕颱風的衝擊可做為超級颱風的典型案例。當年十一月8日凌晨,海燕以巔峰強度 (90 m/s,相當於每小時325公里的風速)在菲律賓中部東薩馬省沿海登陸,這場史無前例的超級風暴造成了災難性的衝擊,有7,354人死亡,摧毀100多萬棟建築物,損失達130億美元,成為菲律賓歷史上最致命、損失最慘重的天然災害。

當海燕颱風接近菲律賓時,民眾知道這會是一場強大的風暴,但完全沒有預料到颱風的風速竟然如此驚人。颱風過境後,救援人員在廢墟中發現許多民眾是躲在防禦強烈颱風而建造的避難所內,卻因建築物的倒塌而不幸罹難,可以想見當時颱風的威力已經遠遠超乎過去的經驗。

風險溝通很重要

對於政策制定者和民眾來說,規劃一個6級的風暴是一種有意義的溝通策略,可以明確指出該級的重大破壞性,以加強防備。然而,颶風造成的災難不僅是令人生畏的強大風力,還有伴隨的強降雨及暴潮,往往會造成更廣泛的傷亡與損失。同時,就算是一個4級以下的風暴,如2012年的3級珊迪颶風,也造成紐約市史上最嚴重的洪澇災情。因此有專家建議,未來風暴的分級,也需要做多元化的考量,整合成更有警示功能的指標。

總之,由於氣候暖化,不僅個別風暴的風力在增加,更凸顯了整個地球環境的災害風險日益惡化。不單是大西洋的颶風等級量表面臨調整的時機,我們臺灣中央氣象署的颱風分級標準,也該進行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