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談影〉怎樣的票房才算賣座成功?

梁良 2024/02/05 11:39 點閱 4991 次
《拿破崙》的製作預算高達2億美元,按電影業一般行規,片方與影院大致是以「五五分帳」的比例瓜分票房。(網路截圖)
《拿破崙》的製作預算高達2億美元,按電影業一般行規,片方與影院大致是以「五五分帳」的比例瓜分票房。(網路截圖)

我一向認為,「電影創作」故然是「藝術」,但當影片完成後拿到市場上放映時,它就是「商品」,需要用商業的規律來判斷其成敗。其中,「電影票房」是衡量一部電影賣座與否的重要依據。

但是,電影票房數字高,並不必然表示那個電影就是「賣座成功」,更不保證那個電影一定會賺到錢。很多時候,表面看來票房很高的電影,對出品公司而言卻是個賠錢貨!其中奧妙,有相當多的細節需要加以說明。

「賣座成功」不一定賺錢

我們不妨拿最近上映的兩部西片為例加以說明。其一是由雷利•史考特執導,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的歷史鉅獻《拿破崙》,其二是由傑森•史塔森主演的動作片《蜂刑者》。《拿破崙》在去年11月22日於北美上映(臺灣晚兩天上片),銀幕數達3,500個,首周末票房為2,500萬美元。至12月底,上映五周的全球總票房達到2億美元。

《蜂刑者》在今年1月12日於北美上映(臺灣同步上片),銀幕數為3,303個,首周末票房為1,657萬美元。至1月底,上映三周的全球總票房為1.03億美元。
依上述的數據作比較,《拿破崙》明顯比《蜂刑者》票房高出不少,但實際上,前者的賣座失敗,要賠不少錢;而後者的賣座比預期更成功,是小兵立大功的作品。怎麼會這樣?主要是兩片的製作成本差距太大。

製作成本差距太大

據專業網站報導,《拿破崙》的製作預算高達2億美元,而《蜂刑者》只有3,400萬美元,前者約是後者的6倍,但其總票房只是後者的2倍。
按電影業一般行規,片方與影院大致是以「五五分帳」的比例瓜分票房。而影片的發行商在取得一半的票房後,先抽起15%~20%的發行費用,剩下的錢才交給出品方。換言之,《拿破崙》的製片商Apple Studios和Scott Free Production(導演史考特自組的製片公司)從全球票房只分為來8,000萬美元左右,只回本製作預算四成。

由於這是一部超級巨作,宣發的成本肯定不小,估計要花3000到5000萬美元左右。所以,他們最終能放到口袋的錢有多少呢?若說這個電影商品是「賠錢貨」一點都不為過。

關鍵:控制電影成本

再看《蜂刑者》的市場狀況。本片在上映三周之後,製片商米高梅(如今已被亞馬遜收購,成為「亞馬遜MGM影業」)已可從全球總票房分回來3,500萬美元左右,足以打平它的整個製片預算,這類片子的宣發費用也不高,往後的票房收入和其他周邊收益都是淨賺。

這部針對詐騙集團展開激烈復仇的動作片,已成為迄今為止傑森•史塔森最叫好叫座的作品,已傳出要開拍續集的風聲。
由此可見,「控制電影成本」已成為拍片是否能賺錢的一個重要關鍵,賣座數字高低有時候只是看起來很美的虛幻景象。

投下巨資拍攝大製作的電影故然容易取得較高的票房數字,那也是風險很高的賭博,稍一不慎就會摔得很慘。這也就解釋為什麼一般中小型公司(包括臺灣)都喜歡拍低成本的恐怖片?因為它的市場風險較低,一旦賣座不錯就能賺錢,屬於本小利大的買賣。

當然,前提是花小錢也能夠把片子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