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全球乾旱危機 恐造成糧食風險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4/01/25 14:15 點閱 2825 次
交通動脈的巴拿馬運河水量不足,航運流量大減。(網路截圖)
交通動脈的巴拿馬運河水量不足,航運流量大減。(網路截圖)

去(2023)年不但是個氣候沸騰年,帶來各式各樣的極端天氣,同時還是一個嚴重的乾旱年。乾旱與其他能夠引起媒體關注的自然災害十分不同,發生時通常悄無聲息,非常容易被忽視,自然也不能引起公眾和政府的即時反應,這種無聲的破壞卻使得乾旱更加可怕,影響更久遠。

聯合國發佈乾旱快報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與國際抗旱聯盟於去年11月30日第28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佈了《2023年全球乾旱快報》,包括地理分佈、農業和森林影響、水資源狀況、社會層面等,是最新的乾旱相關數據。
該報告指出,單單在2022和2023年乾旱就影響了18.4億人,幾乎佔了地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生活在中低收入的國家。特別是去年夏天開始出現聖嬰現象,使得世界上至少四分之一農業用地的作物產量減少,加上俄烏戰爭的影響,食品價格不斷上漲,遭殃的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弱勢人群。

乾旱衝擊廣泛

隨著地表溫度不住升高,各大洲乾旱的程度與影響不斷的擴大,深深衝擊水資源的調配與糧食產量。以亞洲而言,東南亞水稻產量大幅降低,中國大陸目前有15~20%的人口受到中重度乾旱頻繁的影響,預計未來還會更惡化;南美巴西--阿根廷的拉普拉塔盆地則遭遇8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亞馬遜流域的流量大減、林木枯萎;另一方面,扮演交通動脈的巴拿馬運河水量不足,航運流量大減。

歐洲2022年經歷了50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受乾旱影響的範圍為63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義大利和波蘭的總面積,也幾乎是2000~2022年平均16.7萬平方公里的四倍;非洲更慘,不單是糧食難以自足,到2022年底整個非洲之角遭受連續5個雨季歉收,嚴重糧食不安全的民眾已高達2300萬,成為人道救助的災難熱區。

糧食風險日益升高

對世界各國來說,維持糧食的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穩定最重要的課題;然而,極端天氣 (尤其是乾旱) 給農業生産帶來了很大傷害,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著。例如在2022年,極端天氣事件造成了12個國家、約5680萬人處於嚴重糧食不安全的狀態。

可是全球乾旱事件的頻率和嚴重程度還會隨著暖化而增高,如今再加上經濟疲軟、地區衝突等因素交織疊加並相互影響下,2024年全球嚴重糧食不安全的狀況將會繼續加深。特別是許多糧食重要生產國,出於對自然災害的擔憂,會採取限制糧食出口的舉措,引發糧食供應緊張和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加劇糧食分配不均的危機。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妥為因應。

我們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在2022年僅為30.7%,比2021年還降了0.6%,近7成的糧食必須依賴進口,顯示我們臺灣糧食的脆弱性甚高,這是非常嚴重的國安危機,絕不能輕忽。未來必須增加國內糧食的生產和儲備,提高農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同時減少國內糧食的浪費和損耗,改善糧食的管理和分配,是政府要積極努力的優先施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