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之12〉《多極世界的衝擊》有如孔明隆中策

魏國彥 2024/01/16 15:45 點閱 2514 次
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紓困,後續「量化寬鬆」的壓低利率與大印鈔、吃「金融嗎啡」,細數以美國為首的「金融資本主義」。(網路截圖)
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紓困,後續「量化寬鬆」的壓低利率與大印鈔、吃「金融嗎啡」,細數以美國為首的「金融資本主義」。(網路截圖)

讀《多極世界的衝擊》一書,讓我聯想起《三國演義》裡相當精采的一段:劉備訪孔明兩次不遇,這回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浴更衣,再往臥龍崗謁見,恰逢孔明草堂春睡,硬是等了一個時辰,終於說上了話,所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孔明雖未出茅廬,已然看出天下三分大勢,面授劉備機宜,要他「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我在大選前後,憂愁國家前途,閱讀此書正是搔著癢處,如南針在握,雖然也有些燒腦。

投資長的大堆頭

《多極世界的衝擊》這本書算是個大堆頭,文長近400頁,有十一章,層層展開,以嚴謹的推理與敘事、層次分明的架構來分析這個已然變動的世界。作者麥可•歐蘇立文(Michael O,Sullivan)成長於愛爾蘭,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學士與博士學位後,往美國普林斯敦大學續做學術研究,但他不想在象牙塔中作一輩子學者,回到歐洲擔任瑞士銀行投資策略師,出書之時(2019)年的職銜是瑞士信貸的投資長。

他的出身與學經歷讓這本書有相當的可讀性。

首先,他受過英國名校完整的學術訓練,也曾在美國學術重鎮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與教書,有足夠的學術沈潛;他尤其嫻熟古典政治理論、歐洲歷史及經濟學,例如,他描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第一次全球化,回溯到十七世紀英國克倫威爾主政時期的「普特尼辯論」,引古喻今,絲絲入扣,流露出深厚的人文修養與價值關懷。

其次,他在歐洲金融體系擔任投資策略的分析工作,時間橫跨冷戰結束後、中國崛起至地緣政治與經濟不斷變化的這一段期間,因投資工作所需,經常周遊各國與金融界人士深談,挖掘全球化中最詭譎黑暗的核心──政商關係與操作,有了局內人才能淬煉出來的一針見血的洞見。

與英國的愛恨情仇

其三,他的愛爾蘭出身,有著與英國的愛恨情仇的歷史記憶,以及與歐洲一海峽之隔的邊陲身份,使他對於大國秩序變動造成對中等實力國家(例如英國)或更小的政經實體(例如荷蘭、愛爾蘭,丹麥)的衝擊與回應有特別的敏感,這也使得身處於中國大陸邊緣,被夾擊於中美博奕之間的我們特別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啟發與頓悟。

書的頭兩章從他非常熟悉(乃至身歷其境)的英國脫歐與川普鬥中國說起,描述冷戰結束後一度蓬勃發展的「全球化」開始退潮──「經濟面喘不過氣,政治面沒有了耐性」,繼而在第三章問出「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們身處這些「當代史」之中,有著「雲深不知處」的迷惘,他往往能撥雲見霧,一語道破。

書的第二部份從美國的2008年金融海嘯的紓困,所謂「大到不能倒」談起,以及後續「量化寬鬆」的壓低利率與大印鈔、吃「金融嗎啡」,細數以美國為首的「金融資本主義」使得財富集中在少數高階經理人與政商關係良好的人士手中,金權政治加上國會遊說,更造成了利潤分配不均,以及剝削環境的「榨取式經濟」,導致地球暖化,生態危機更劇。

普世價值已幻滅

他認為「自由民主」體制已失敗,西方自由民主陣營宣揚多年的普世價值破滅,到了必須興革,改頭換面的地步。

書的第三部份特別關注於地緣政治,他認為世界將由三個重要角色主導: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美國、以及歐洲;而夾雜在這些主要核心力量之間的中等國家,例如英國、日本、澳洲等,將被迫重新定義他們在世界上的地位。當各個國際組織機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的制約力量逐漸消退,各國中央銀行以利率、貨幣及債務操作擴大其調控經濟及財政的力道,許多小型已開發民主國家,如瑞典、愛爾蘭、新加坡、紐西蘭或將自組聯盟,透過外交以多邊或雙邊的手段達成聯盟之間維持秩序的救濟手段。在分崩離析與權力重組的過程中,也將使民族主義與地區主義上揚,激起激烈的思想競爭乃至地區軍事衝突。

人生而自由

他分析現狀,思考未來,作者的中心思想是「平衡」(levelling),也就是本書英文書名,系脫胎于英國十七世紀的「普特尼辯論」(Putney Debate)中的平衡派(levellers),該派強調人皆具有「生而自由的權力」,他們的主張奠定了英國制憲的平等與民主基礎。作者也呼籲國際效法發生於同一時間的西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 1648)精神,該合約終止了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建立了現代國家的主權概念,使得國際系統開始得以運作。

目前首要工作是要在國際金融領域建立起新的「西發里亞和約」(第七章),西方國家必須學著承認全球各國GDP總值的重心已經向東移,亦即移向亞洲(第八章)。為了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各國應該朝向「平衡型」而非「利維坦型」(leviathan)社會發展(第九章)。

此處作者很技巧地用了兩個英文發音相當相近的字眼,levelling與leviathan,卻對比出相異的國家路線;前者強調眾人平等,後者著重集合眾人的力量,簽訂「社會契約」,讓渡部份個人自由而眾志成城地建立國家集體力量(如俄羅斯,或中國),因此利維坦也有翻譯為「巨靈」的,因為該字的起源是聖經舊約裡一頭怪獸的名字(霍布斯於1651年出版的著作以此為書名,將強勢國家比喻唯一頭猛獸或巨靈)。

在多極世界找路

在最後一章,作者終結於論述上述兩種世界觀的對立緊張關係,一種世界觀(或國家制度)是平衡派,強調民主開放的社會、重視法治、國家政策對於人民的投資(工資、社福與教育)是其經濟成長與社會穩定的基礎;另一種,利維坦派,犧牲人民部份自由,換取社會秩序及國家繁榮的願景。

讀到這裡,恰好是2024臺灣總統與國會大選結果出爐的時刻,中華民國公民的集體智慧似乎在「平衡派」與「利維坦派」之間作了最好的調和,但前途仍然充滿挑戰,在「多極世界」中,我們必須理性清明,勇氣足夠,找到自己定位與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