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國家級警報」看兩岸軍事熱線的必要

醒報編輯部 2024/01/10 16:24 點閱 2386 次
中國本(一)月9日發射人造衛星穿越台灣南部上空,國防部連續4次發布「國家級警報」,英文版誤植成「飛彈」,引起風波。(中央社)
中國本(一)月9日發射人造衛星穿越台灣南部上空,國防部連續4次發布「國家級警報」,英文版誤植成「飛彈」,引起風波。(中央社)

中國本(一)月9日發射人造衛星穿越台灣南部上空,國防部連續4次發布「國家級警報」,英文版誤植成「飛彈」,引起風波,護國衛民是國防部職責,但是訂定嚴謹的警報發佈標準作業程序,審慎評估危害可能性,用字務求週延,國防部需檢討改善。

發射衛星為常態

中國央視亦宣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愛因斯坦刺針衛星,旨在精準捕捉遙遠和光線微弱的瞬變源與爆發天體,衛星進入太空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從中國發佈的新聞可以證實,發射人造衛星為事實,國防部第一時間掌握情資無誤,爭議的是發佈程序及內容的問題。

人類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是於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史普尼克1號,重量83.6公斤,美國於1958年2月1日,發射探險者一號運載火箭,重量13.7公斤,隨後掀起太空競賽,其後法國、日本分別發射人造衛星,中國是第5個國家發射人造衛星,時間是1970年4月24日。其後世界各國掀起太空競賽。

太空競賽激烈

2022年世界航太發射人造衛星的次數達186次,打破2021年145次的紀錄。尤其是美、俄兩國發射的質量,都是各國追蹤了解的對象,涉及目的多元化,從太陽系探測、月球探測、戴人太空飛行、太空旅遊、運載火箭創新,不一而足。世界至少已有20個國家曾經發射人造衛星。

人造衛星發射的技術難易不一,但是已經成為不足為奇的科技競賽場域,也是不爭的事實。巴基斯坦科技部長法瓦德.喬杜里首度發難,指責各國「不負責任」的太空任務,尤其是太空技術強國俄、美、中、印,浮濫發射人造衛星,又未妥善回收處理,使得大氣層至少有90萬片大小不一的垃圾,何時造成意外,無人能料。

國家級警報應慎重

發射人造衛星既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常態,中國在台灣總統大選期間,發射人造衛星,穿越台灣南部,當然不當,但是究竟是否具有敵意,是否有可能對台灣造成危害,這是國防部首需考慮的問題,如果不具威脅危害性,是否有必要連續4次發布「國家級警報」,就需審慎考慮是否必要「驚天動地」,造成人民恐慌。

更重要的是國防部以英文傳送訊息,將「人造衛星」翻譯成「飛彈」,必將驚動國際媒體,以及世界各國,大家會認為台海可能掀起戰火,影響層面擴及區域安全穩定,待事實澄清後,各國對我國防部的作業及示警能力,是否產生懷疑,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後遺症。

軍事熱線急迫

當前國家級警報發佈,大地震是重點之一,除此之外,還應該涵蓋那些範圍?國安機關應會同國防部審慎考慮研擬,尤其世界各國視為常態的人造衛星發射,是否有必要列入,亦應審慎考慮,否則國家級警報過多,是否會發生「狼來了」效應?人民不再認為國家級警報有那麼重大,反而降低了重大災難的示警作用。

將中國列為最可能的威脅來源,人民可以理解,但是是否必要大小事頻頻示警,恐怕需慎重考慮,同時,兩岸之間最好能依循美中軍事熱線前例,雙方建立迅速有效的溝通管道,才能避免誤會,導致不必要的衝突,應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