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不只有益 未來盼能治癌症

簡嘉佑 2023/11/12 11:34 點閱 7248 次
台大小兒科特聘教授倪衍玄(右)12日演講表示,但隨著醫療進步,益生菌也逐漸能夠「針對特定疾病進行治療」。(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大小兒科特聘教授倪衍玄(右)12日演講表示,但隨著醫療進步,益生菌也逐漸能夠「針對特定疾病進行治療」。(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過去對益生菌的觀念,就像是優格等健康食物,是吃了對身體有益,」台大小兒科特聘教授倪衍玄12日演講表示,但隨著醫療進步,益生菌也逐漸能夠「針對特定疾病進行治療」,甚至未來盼能透過基因工程,培養能抵抗癌症的細菌。

「2023台灣醫學週─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12日邀請眾多學者與教授到場演講交流。其中,倪衍玄為本次「台灣醫學會學術演講獎」得獎人,其專業為小兒胃腸肝膽營養學,發表近300篇論文,更贏得多項學術獎項。

三歲定腸道終身

倪衍玄說,人從懷孕、出生到長大,會歷經喝奶、吃副食品到進食等過程,而體內的菌叢大概於3歲前底定,民眾長大後會因為每天飲食,導致菌叢有著些微變化,但整體變化不大。

倪衍玄舉例說,有些疾病在歐美非常流行,在孟加拉不盛行,但孟加拉有些小孩子三歲後才被棄養,經過慈善機構的協調,後來被美國人領養,持續在美國生活長大,但最後卻發現,該孩童得到特定疾病的機率與孟加拉民眾是一樣的,所以說「三歲定終身」,有時候從小在哪長大,就會底定身體的狀況。

糞便移植能治病

倪衍玄指出,人體腸道的細菌種類共計超過5千種,但一般民眾腸道只要有100到150種,且族群相對平衡,就是健康的腸道,所以也有些民眾出現「菌相失衡」的狀況,像是特定細菌的數量過多。

他表示,現在會透過「糞便微生物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即轉移健康捐贈者的糞便細菌到病人身上來達到治病的目的,恢復民眾腸道菌落的平衡,並以灌腸、胃喉或口服膠囊施行。

盼能治療癌症

倪衍玄說,但有纖瘦的母親接受了女兒的微生物移植,體型也跟著變得肥胖,意味著微生物移植仍非精準醫學,就像是過去益生菌更像是食物,是對健康有益的東西,但並非用來治病。

他強調,但新一代的益生菌就是希望能以「治病」為目標,像是病患得到癌症後,病灶處常常有細菌入侵,但若能透過基因工程來讓細菌有反抗癌症的能力的話,益生菌也能在癌症治療上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