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故事〉從人口論看人與自然的關係

韓乾 2023/09/07 08:49 點閱 3856 次
臺灣是一個缺少天然資源的海島。我們是否有良好的土地資源政策與規劃管理,以及前瞻的人口政策? (中央社)
臺灣是一個缺少天然資源的海島。我們是否有良好的土地資源政策與規劃管理,以及前瞻的人口政策? (中央社)

馬爾薩斯曾在 1798 年發表他著名的《人口論》,他的主要論點是建立在兩個基本的假設上。第一、糧食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第二、兩性之間的性關係也是必需的,而且會如此一直發展下去。他認為:人類對糧食與性的需要,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律,人類不可能以任何方法逃避。

人類一直都在努力,希望超越其對維生資源的限制。但是,因為人類對糧食的需要以及糧食供給的自然律,人口永遠不會增加超過其最低維生要素的供給,這也就是阻止人口增加的力量,因為糧食不可能在現有的設施與土地資源上,繼續增加。

土地的報酬是遞減的

當土地資源不斷地被開發,糧食的增加就必須依賴現有土地資源的改良。所以,如果不做持續性的改良,作物的產量不但不會加,反而會減少;而人口的成長卻難有止境。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馬爾薩斯理論真正的重點是土地的報酬遞減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其實如果他能夠充分而小心地在報酬遞減法則上發揮,就可以不必在所謂算術級數、幾何級數的說法上打轉,來論述他的人口理論了。

因為在歷史事實上,人口與糧食的增加並未呈幾何級數與算術級數的增加。馬爾薩斯在他 1803 年第二版《人口論》中的說法,事實上就是在闡述報酬遞減法則。後來他也被尊為論述報酬遞減法則的先驅學者之一。然而他認為人口成長會受到維生因素限制的基本概念並未改變。

雖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在過去 200 多年間,的確給人口成長提供了理論上的解釋。但卻並不完全符合實際,因為新科技的應用已使生產力提高。

人口問題的文化與社會觀

從文化與社會的觀點來看人口問題,我們不必再悲觀地接受人口與糧食之間關係的必然性。只要長期的出生率持續降低,人類即能脫離馬爾薩斯所說的維生水平,而到達較高的生活水平。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可能是現代社會,當人們享受到高水平的生活之後,不願再回到以前的生活水平。同時,現代家庭也不再視兒童勞力為經濟資產,而在有計畫的情況之下養育子女。

在經濟情況不好的時候,當然也會控制家庭的大小以滿足其他需求。而在經濟情況較好的時候,家庭的大小也會受到控制,以便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或減少工作、增加休閒。

新馬爾薩斯主義

傳統的馬爾薩斯理論,是就人口與土地資源及糧食來立論的。新馬爾薩斯主義者(neo-Malthusian)則將之引申解釋為:人口與自然與人造資源以及環境品質的關係。新馬爾薩斯主義者認為人口與經濟的成長,必須依賴自然與人造資源及環境品質的承載力。

臺灣是一個缺少天然資源的海島。我們是否有良好的土地資源政策與規劃管理,以及前瞻的人口政策?人口是否超出了土地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或是我們的土地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不勝負荷?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至於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又是一個更複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