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忍受與耐心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3/09/07 16:30 點閱 3407 次
病人因為身心不適而抱怨,處理抱怨的醫師,須要先有「耐性」傾聽與了解。(中央社)
病人因為身心不適而抱怨,處理抱怨的醫師,須要先有「耐性」傾聽與了解。(中央社)

英文Patient一字,是「病人」,很巧,也是「忍受」的意思。
「英雄只怕病來磨」,當「病人」真的有許多需要忍受的地方。病帶來疼痛,得忍受疼痛;還沒有出現疼痛,得忍受預防生病所做處置帶來的疼痛。疾病種類繁多,帶來生活或工作上的不便,要忍受;症狀尋求緩解,不是可以即刻到位,要忍受;就診,前面有好多人,得等叫號,必須忍受。

醫師要有耐心

相對於病人的「忍受」,處理疾病的醫師(醫療團隊且以醫師代表),則須要有相當的「耐性」。

一般來說,與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人相處當然比較容易,但面對充滿「抱怨」的人,則壓力一定很大。「抱怨」的顧客當然不只醫療一種工作,但工作中,常常連續不斷一直是「抱怨者」,可以說是醫療的特徵。

病人因為身心不適而抱怨,處理抱怨的醫師,須要先有「耐性」傾聽與了解,接著歸納出造成不適的原因,最後針對原因施予處置。整個流程,常因為人體的變數多而不一定很順利,要達成或接近理想的結果,將人從負轉正,把低潮拉升到滿意,往往必需有無比的「耐性」,否則難以為繼。

病人也要能忍受

「病人的忍受」與「醫師的耐性」如果取得平衡,可以說是醫療診治的最佳模式。可惜的是,一直以來都不是如此。早前的醫療體系中,確實普遍是病人的忍受比較多,但病人權益高漲起來後,醫師就被期待要有更多的耐性。時至今日,彷彿病人的忍受與醫師的耐性都減少了。雙方能相互忍耐的臨界點都越來越低了,醫療紛爭時而有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處世待人,「忍耐」是達到和諧的不二法門,但這種高貴情操早已式微,多少社會亂象,都與眾人無法忍耐有關。也許只要一丁點的忍耐,就可以避免一場大禍,但就是少了,釀成悲慘的場面終於無法收拾。

提振忍耐的品德

這個社會最需要提振的品德,就是「忍耐」,這比經濟發展或科技創新,重要多了!
且看聖經上的訓示。馬太福音24:13「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羅馬書12:12「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帖撒羅尼迦後書3:5「願主引導你們的心,叫你們愛神,並學基督的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