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減法則:減去人生雜訊,從無序變有序,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醒報編輯 2023/09/04 17:25 點閱 2864 次

找尋人生方向,熵減法則,有解六大熵減法則,脫離困頓生活的有效策略。「熵」,是物理系統中對於「無序程度」的量化;而「熵增」,是宇宙萬物無可逃脫的定律,無序只會持續增加,混亂一旦開始了,就無法回頭⋯⋯如同你的人生。

作者以「熵增」的概念用來比喻人們的生命過程,當你的人生只剩生存,工作與家庭兩點一線、沒有持續學習的動力、沒有生活的熱情,無自覺的生活彷彿困在透明的牢籠,有限的生命終將趨於隨機,最終導向失序的人生!

「熵減法則」試圖打破這項定律,從情緒控管、個人理財、工作職場、人際關係、健康管理⋯⋯各個面向著手,一步一步帶領你重拾自我意識、設定人生目標,逆著衰敗而行,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北極星思維:將目標拆解成可執行的步驟,北極星是地球上空幾乎正對著地軸的恆星,即使地球不停地自轉,迷途的旅人只要在晴朗的夜空抬頭望天,就能透過北極星 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北極星思維就是在認知上理解和找到你的目標(北極星),從此,讓你在人生旅途中不再迷路,每一步都有目標。

確立清晰目標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針對畢業生的長期研究顯示,有3%的學生在尚未畢業時就為自己擬訂了清晰的人生目標。25年後,耶魯大學進行調查回訪的結果顯示:

27%沒有目標的畢業生,生活不如意,內心充滿抱怨。60%有目標但模糊的畢業生,成為社會中下層,雖生活安定,但無特別成績。10%有短期清晰目標的畢業生,成為社會中上層人士, 且短期目標達成機率很高。3%有長期清晰目標的畢業生,幾乎都成為社會中的菁英人士或商界領袖。

你希望成為以上四類人中的哪一類?你現在是以上四類人中的哪一類?先別著急回答,我們繼續往下看。以前有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但你可能會說,我的確想種一棵樹,但我目前更頭疼的是到底要種哪棵樹?

其實,哪怕你目前的狀態屬於60%的那群人,甚至27%的那群人,但只要你每天願意花時間去思考,不斷接入開放系統做功,比如讀書,哪怕看看短片,去看看別人的生活或者工作狀態,或許也會有某個「我也好想這樣」的頓悟時刻。

先設立終極目標

有一次,我在閱讀〈劉潤對談華杉〉的文章裡,看到華杉老師有一個長遠目標:他希望自己寫的書疊起來和自己身高差不多高。這個目標瞬間觸動了我。那時我才出版了兩本心理學的相關書籍,那兩本書都不厚,我把它們疊起來放在地上,發現連我的腳背都還沒超過。

儘管如此,我還是在大腦裡勾畫了未來50年的畫面:如果未來每年出版一本書,那麼到我80多歲的時候,所有書疊起來 差不多也能趕上自己的身高。但這是目標,天天寫書也受不了,我希望自己在一種怎樣的狀態下寫書呢?

有一次在看短影片時,一位旅行創作者的生活狀態瞬間令我心馳神往:她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會從一個地方去往另一個地方,沿途停停走走,寫寫文章,拍拍影片。我很好奇,是怎樣的財務水準支持她顯然並不太賺錢的生活狀態呢?我詳細瞭解後,發現這位創作者已經透過資產配置,用被動收入實現了財務獨立。所以,我的第一個關於「怎麼辦」的「關鍵結果」就標記在了「50本書」的大目標之下。

瞭解人生的OKR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上面的例子就是一個典型的OKR結構。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法,這是一套被無數國內外大公司驗證過、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用來追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

這個劃時代的方法來自晶圓巨頭Intel,後來被網路巨頭Google發揚光大。以我的目標為例:O(Objectives,目標)——寫50本書;KR1(Key Result,關鍵結果)——被動收入實現財務獨立,不再需要用時間去換錢。有了KR1,自然還會有KR2和KR3。

分頭執行小目標

KR2是什麼呢?如前所述,如果我也想每隔幾個月去一個嶄新的地方,沒有健康的體魄怎麼行。於是,第二個「怎麼辦」的問題就清晰了。KR2——健康的身體支持我欣賞各地風情,避免因身體原因放棄目標。還有嗎?應該至少還有 KR3,只不過暫時還沒想到,所以先空著,等到以後有明確的答案時再填入。

有了兩個清晰的KR,接下來怎麼做?答案是繼續拆解。比如KR1根據本書財務負熵章節裡我介紹的內容,可以拆解成兩個小目標:468萬元可投資金額、平均年化收益率10%的收益。

KR2可拆解成:每天運動20至25分鐘、每天冥想5至10分鐘。KR2已經拆到底,變成每天可執行的行動了,但KR1還可以繼續拆解。468萬元可投資金額:讓工資收入增長、增加工資外收入、避免非必要消費。

教才是最好的學

平均年化收益率10%的收益:習得資產配置的認知與方法、習得指數基金定投的認知與方法、習得慧眼識別基金經理,並能長期「拿得住」基金的認知與方法。

到這裡,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些小目標還能繼續拆解下去,並且由無數個策略和行動組成,這也是我接下來很長時間內將涉獵並撰寫成文章和書的內容。為什麼要寫成文章呢?因為美國物理學家費曼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才是最好的學。」很多人抱怨:「我也看過不少書,但可恨的是每次合上書,就記不得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所以為了更好地內化學習到的知識,就要寫成文章教會別人,這是我目前自己探索到感到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章文/輯)

《熵減法則:減去人生雜訊,從無序變有序,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作者:何聖君(行為設計專家)
出版社:堡壘文化

其他書訊:
《愛與錢》
作者:麥拉.史卓柏(勞動經濟學家), 艾比.戴維森(社會創新領袖)
出版社:時報出版

人的一生中,一定會遭遇在金錢與愛情之間拉扯的決策。你要選人生伴侶還是事業?你要結婚嗎?如何照料生病或失能的家人,或是如何面對自身的疾病或失能?要如何分配家務?要不要追求升遷?如何兼顧育兒與事業?等父母年紀漸長,需要照護長者,甚至做生命終點規劃。當我們年華老去,則必須經營退休後的人生,也包括照護人生伴侶。

人們經常談論愛與錢,卻很少討論如何兼顧兩者。本書補足了失落的部分:將家庭關係納入考量,也教你如何經營事業與人生。史丹佛榮譽退休教授史卓柏和社會創新領袖戴維森認為,錢和愛在日常中是相互依存的,而本書獨創的5C架構適用於大多數人面臨的抉擇,能帶領你做出人生最重大的決策。

《超級外送員》
作者:蔡宛芸(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出版社:游擊文化

本書以作者親身擔任外送員的經驗,以及訪談多位外送員的研究,揭開這份工作如何讓眾人擁抱,卻又讓人說出「外送員不是人幹的!」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本書重現了外送員在工作現場遇到的衝突,呈現他們在騎車搶快、收到負評、與人吵架、勞資爭議背後的辛酸苦辣。

許多人都以為外送工作論件計酬,外送員才會搶快;此外,平台的制度更是逼使外送員不得不搶快的罪魁禍首。這些制度如何產生,又如何變形?透過拆解平台業者近年來不斷變更的報酬與獎金制度,你將看見這些越來越嚴苛的條件,如何把一個一個外送員推上搏命送餐的高風險環境。

《開動了!日本料理小知識放題》
作者:梅用知世(上班族)
出版社:晴好出版

喜歡鑽研各種獵奇有趣知識的作者,持續在各式社群平台分享各式各樣日本相關的有趣(或無聊?)知識,這一次,則是開起一間吃到飽的日式食堂,隨時走進來只有飽到天靈蓋而已,專門販賣「莫名很想知道,知道了卻不知道可以怎樣」的日本食物小知識。

這是一本獻給喜歡喜歡日本旅行和日本料理的人,這是一本讓人忍不住看下去,而且手指會不自覺上網查並在Google地圖上標記愛心的書。想知道大胃王千千吃了四百碗的碗子蕎麥麵好不好吃,想嚐嘗惡魔飯團、終於知道為什麼雕魚燒不是烏龜燒,還有燒賣上的青豆原來跟草莓蛋糕有關,總知滿滿的有料知識讓你眼睛吃到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