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經人語》提升糧食安全以對抗氣候變遷

徐世勳 /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所長 2023/08/21 14:22 點閱 2933 次
全球糧食浪費嚴重,「糧食和營養安全與主權研究網」調查指出,COVID-19疫情使飢餓問題更形惡化。(示意圖)
全球糧食浪費嚴重,「糧食和營養安全與主權研究網」調查指出,COVID-19疫情使飢餓問題更形惡化。(示意圖)

時逢俄烏戰爭不止,極端氣候頻仍,糧食危機的陰影揮之不去,如何確保糧食安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

與加速科技研發,提高糧食生產力、強化國際糧食供應鏈韌性的「加法」思維很不一樣的,減少糧食損耗及食物浪費是從「減法」的思維來增強糧食安全,並對抗氣候變遷(即所謂的「雙重紅利」)。

減少糧損及浪費

APEC(亞太經合會)認為減少糧損及浪費是解決亞太區域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2014年就通過「2020糧食安全路徑圖」,並特別納入2020年前達成APEC整個地區降低糧損及食物浪費10%的目標,這在當時的國際社會是一大創舉。

根據我們研究團隊的估算,APEC地區糧食損失與浪費於2011-2012年約為7.4億噸,其中生產、儲運到加工端的損失約占六成,而零售與消費端的浪費占比達四成,這些浪費的糧食足以供應亞太地區貧窮線以下人口(約8億人)之一年生活所需。倘APEC會員降低10%的糧損,約可增加總體社會福利達143億美元,且對降低糧食價格與促進區域糧食安全有極大之助益。

無獨有偶,聯合國於2015年通過「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議程中包含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第12項為「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確保永續性消費和生產模式」,當中第3子項 (亦即 SDG 12.3 )目標為「於2030年前,在零售和消費者層面的人均全球糧食浪費減半,並降低生產與供應端的糧食損失,包括收穫後損失」,此一目標充分顯示國際社會對減少糧食損耗及食物浪費的重視。

食物浪費問題大

若從氣候體系與糧食供應鏈體系間的互動關係角度來看,減少糧食損耗及食物浪費可被視為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影響下的一種「調適」策略,但其實也屬於一種可用來對抗氣候變遷的「減緩」策略。

2018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在第24屆締約國大會(COP24)指出,糧損與食物浪費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容忽視,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8%~10%,因此呼籲大家減少糧損與食物浪費。

在2021年第26屆締約國大會(COP26)達成之「格拉斯哥氣候協定」中,各國需在2022 年底前強化「2030 年減排目標」。隔年,在第27屆締約國大會(COP27)正式啟動「123承諾」(123 Pledge)的連署,加速推動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措施,以確保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12.3之目標。

依據「123承諾」的內容,各國政府與私部門均需承諾將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納入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方案中,減少從農場至餐桌的糧損與食物浪費。

我國努力深獲肯定

APEC在2021年8月第6屆糧食安全部長會議中,通過「2030糧食安全路徑圖」,再度呼籲各經濟體一起減少糧損及食物浪費,對抗氣候變遷之挑戰。

此外,我國深獲各會員體支持擔任「2030糧食安全路徑圖」中降低糧損及食物浪費的引領人(Lead Economy),並在路徑圖的第17(e)項行動方案中納入APEC未來欲進行的計畫,包括透過舉辦能力建構與最佳範例分享研討會,合力降低供應鏈之糧食損失,期在2030年前糧食浪費能夠減半,以達成聯合國SDG 12.3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