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經人語》糧食損失與浪費問題 亟須面對!

徐世勳 /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所長 2024/09/26 18:07 點閱 5279 次
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每年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總放量的8%,係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本報資料照片)
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每年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總放量的8%,係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本報資料照片)

再過幾天,9月29日就是國際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問題宣傳日,是聯合國大會於2019年為加強世界各國重視日益嚴重的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問題所訂的日子。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估算,供應全球人口消費的食物中,每年約有13億噸可供食用部份從採收後到消費的過程中遭受損失與浪費,大約占糧食總消費量的三分之一。

糧食浪費不利減碳

另外,就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而言,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每年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總放量的8%,係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所以減少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除帶來提昇糧食安全的第一個紅利外,還可以帶來減緩氣候變遷的第二個紅利。

2022年,在第27屆締約國大會(COP27)正式啟動「123承諾」的連署,加速推動降低糧損與食物浪費措施,以確保2030年能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12.3之目標。依據「123承諾」的內容,各國政府與私部門均需承諾將減少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納入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方案中。

去年曾簽屬糧食宣言

2023年,在第28屆締約國大會(COP28)中, 134個國家首度於「世界氣候行動峰會」共同簽署「糧食與農業宣言」,並宣布投入超過25億美元資金,以及與民間組織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其中目標包含減少糧損與食物浪費。

2021年8月APEC第6屆糧食安全部長會議通過「APEC 2030年糧食安全路徑圖」,我國獲得各會員經濟體支持擔任「2030糧食安全路徑圖」減少糧損與食物浪費17(e)項行動方案的「引領經濟體」。

亞太區另謀方法

根據17(e)項的行動方案,會員經濟體承諾將「透過能力建構或辦理研討會分享最佳範例,以協助各經濟體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 12.3」,於2030年前,將「零售和消費端之人均食物浪費減半,並減少生產與供應端的糧食損失,包括收穫後損失」。至於具體指標可基於各經濟體之社會、經濟、文化情況而定,並在2025年回顧執行狀況。

今(2024)年8月由秘魯主辦的APEC第9屆糧食安全部長會議進一步通過《亞太地區預防與減少糧食損失與實物浪費的原則》,體認「不存在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no one-size-fits-all solution)的共識下,採用整體的、系統的和包容的的方法,支持會員經濟體單獨和集體努力落實和實現《APEC 2030年糧食安全路徑圖》及其實施中所認可的目標計劃,特別是行動方案17(e)。

全力減少食物浪費

《亞太地區預防與減少糧食損失與實物浪費的原則》包括下列七項原則:(1) 強化體制架構;(2) 促進公私夥伴關係以及與其他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協調;(3) 促進研究、創新、技術和數位化;(4) 促進能力建構、認知和教育;(5) 改善資料收集和知識管理;(6) 創造有利環境來促進實體基礎設施投資;(7) 促進糧食救援和捐贈。

減少糧損與食物浪費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亦必須靠上游的農民、中游的加工與供應鏈業者、以及下游的餐飲業與消費者的積極配合,透過公私部門夥伴關係以及企業社會責任之宣導,積極投入技術研發與推動全民教育。

減少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是「無悔策略」,人人有責。現在不做,以後會後悔。值此國際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問題宣傳日,讓我們一起來重視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問題,並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