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不該輕易綠電化,氫能發電才是國家新戰略。
這些年來,我國先後有過高雄 、基隆、蘇澳等港口推動氫能港(類似日本橫濱港)相關議題的討論。而電動巴士改採氫能電巴的呼聲,也在純電巴實際上路後產生困擾而被大聲呼籲。至於歐洲在烏蘇戰爭以及中國構建數十座核能廠商機下,近年先後把核電直接綠能化,竟然不在乎核電廠後遺症。
氫能發電的韓、日、台
在日本,氫能產業比較活躍的是豐田汽車。近年來,韓國現代汽車在傾全國之力衝刺下,儼然將超越日本。中國因為推展電動車戰略,所以從缺電到擴充核電廠、發展電動車等國家戰略布局,已成功迫使德國大眾汽車為首的國際車廠妥協,更直接以商逼政成功將核電綠能化。
至於國內,事實狀況是一輛新電動巴士電池續行里程約250公里,經過半年後,續行里程就降到200公里,而公車一天行駛里程是200~300公里,電池電量剩20%就要充電,所以每天的行駛過程中都需要補充電,才可完成一天的營運里程,晚上收班休息,還得就每輛車配置一個充電樁充電,導致成本升高。因此若推動氫能巴士可以如同瓦斯車一樣用加氣站補充,這是我國巴士綠能的機會。
此外,電動巴士一組電池壽命約3年就要更換,價格200萬以上,所以電巴業者已經確定電動巴士不值得推行,目前若非政府補助車價、電池成本,到2030年要全面電動化,業者恐將全部收攤。主要是發電系統已成龐大問題。
風電、光電與氫能
自從丹麥於90年代豎起首座離岸風機至今,全球離岸風電大幅擴充。而風力發電轉為風能工業電解氫能,真正的綠氫自此誕生。氫能在國際市場是一座4GW風場,可產生供1.4M家戶所需電力的氫,成本上可與柴油發電競爭。
風場的優勢在於能將生產的電與氫燃料整合為一,並可發展獨立電網,成本大幅減輕,而氫又可技術成熟的管路、儲槽及船上等設施儲存、輸送,已成另一主流趨勢。但反對離岸風電最力的,是擔心活動和漁獲受到影響的漁民。事實上,以氫作為船舶驅動與電力來源也是趨勢,用在驅動船舶短距離航行及支援大船發電輔引擎可以相輔相成。
基隆北方三島戰略
為達成再生能源在2025年達20%總發電占比的目標,我國政府也重金推動風、光兩電。但太陽光電有破壞農、林的爭議,離岸風電則被要求供應鏈國產化而遇上挫折。事實上最佳的能源,必須兼顧經濟、環境及社會的永續,因此風場發電轉氫能、儲電、電網乃是我國最佳模式。因此「北方三島(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海域發展風電」的倡議,連結基隆市乃至全台灣,應是最值得投入的戰略規劃。
我國推動能源轉型以來,整體大氣排放仍然居高不下,應是不永續的具體驗證。被公認能源轉型成功的德國,目前已將溫室氣體排放達成較1990年減少50%。學者所建議的基隆北方三島海域成為離岸風電場,其發出的電產氫,一部分供應附近海域活動的漁船、勤務船等船舶所需,其餘送到基隆岸上,做為公車等交通工具及機具所用,相較於目前燃燒大量柴油,似乎從基隆開始讓台灣同時在環境、經濟及社會層面轉向永續,是相對低風險的戰略規劃。
花瓶嶼距離基隆約35公里,面積約0.03平方公里,是座火山噴發產物所堆積而成的火山島嶼。(網路截圖)
能源應是國家戰略
這些日子以來基隆協和火力電廠轉型的四接案,依舊無解。各方勢力介入角力,就是台灣現狀的悲哀。如果可以從更高角度的國家戰略經營,思考上述北方三島戰略,或許是破解四接困境的良方。
就前述概念,是時候啟動「國家多工綠能」產業了。以北方三島為例,風電、氫能、儲能、電網四大業務作為全台示範電業綠能化產業,連同基隆地區未來捷運到八堵之後,輻射擴散氫能巴士網路,只是順便一帶的業務,未來如何透過風電轉氫能發電、儲能及電網模式,或可帶出台灣未來電能綠化的經典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