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拚製造業在地化 短鏈時代來臨

簡嘉佑 2023/07/16 11:47 點閱 3528 次
先進國家的製造業近年來佔經濟產出的比重逐漸下滑。(Photo by David Hilowitz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先進國家的製造業近年來佔經濟產出的比重逐漸下滑。(Photo by David Hilowitz on Flickr under C.C.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綜合報導】各國製造業走回在地化,恐讓世界經濟面臨巨大損失!隨著美國擴大振興國內疲軟的製造業後,各國也開始加強國內生產,避免他國專美於前,如印尼、中國等國開始限制自然資源出口。然而,在失去全球分工的狀況下,各國生產僅能仰賴國內資源,反而失去供應鏈集結各國優勢的彈性。

各國投資製造業

經濟學人》報導,在過往的全球化下,先進國家大力發展先進的科技業或服務業,而製造業多半外包到勞力密集的其他國家,如中國還有「世界工廠」的稱號。上述狀況也使得製造業佔全球經濟產出比重下降,從1997年的19%下降到至今的16%。

在疫情下,各國開始意識到國際供應鏈不如想像中可靠,導致西方國家開始加強本身的製造業。《mckinsey》報導,支持強化國內製造業的聲音表示,現今美國出現勞動力短缺、債台高築與綠能轉型的壓力,一旦能擴大製造業,帶動美國經濟發展,上述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國際關稅壁壘曾瓦解

然而,製造業過往的榮景已不復存在,像是在許多富裕國家,中階技術勞工的市場需求逐漸減少,且歐美兩國擴大投資製造業,都是希望能引入高科技建立高自動化的工廠,初階勞工在此狀況下,仍不受到市場的青睞。

經濟學家們更指出,其實過去製造業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想法其實是錯誤的,更應考量到服務業增長與國際關稅壁壘瓦解等情形,「事實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經濟成長,與製造業經濟的比重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關鍵物資應結盟交流

為了避免過度倚重國際供應鏈,各國政府現在熱中於提高國家自足自給的能力,但國際貨幣組織指出,各國都一頭熱強化國內生產的話,反而會導致各國產業生產受限於國內原有的資源,反而不如國際多元供應鏈來得有彈性。

制定補貼國內製造業政策的美國官員認為,其實上述的弊病可以避免,美國在全力推行自己的產業政策,如協助傳統工業綠色轉型時,也應同步協助西方盟友。歐盟也希望與各國建立夥伴關係以供應關鍵物資,增加整體產業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