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新北餵藥案延燒一個月,至今藥物來源仍不明!國民黨總召曾銘宗18日表示,新北市餵藥案進入司法調查,但藥物來源始終沒有結果。陽交大藥物學教授康照洲表示,目前該案件的藥物來源不明,已經破壞了醫病之間的信任,盼政府能儘速查明藥物來源。
儘快查明來源
曾銘宗表示,新北餵藥事件從5月15日發生,到新北市政府移送檢調查辦,已經超過1個月,從行政院到衛福部卻沒有行使他們該行使的職權。他強調,「餵藥事件的根本在於藥物從哪裡來」,而這是衛福部食藥署的權責。
他質問,「餵藥案已經移送檢調,檢調也約談幼兒園院長、老師,到底有沒有餵藥給孩子?」、「如果有,到底餵了什麼藥?這不就很清楚了嗎?為什麼都過了一個月,到現在還不清不楚?」曾銘宗呼籲,檢調依法行政,請儘速查明藥物來源。
拖延恐傷醫民信任
康照洲強調,外界質疑苯巴比妥(Barbiturates)不是管制藥品嗎?為何會出現一般處方藥?其實在8-9種複方,都含有低量約16毫克的苯巴比妥(Barbiturates),在90年代管制藥品委員就做出決議,因苯巴比妥(Barbiturates)在複方使用含量非常低,因此不列入管制藥品當中。
他說,實事上從健保署官網資料上,就可以看光是跟「肺」有關的複方,一年使用2千多萬顆,食藥署的數據是100多萬筆,換句話說,許多醫生都在開立含有微量的苯巴比妥(Barbiturates)處方,在美國亦是如此。
康照洲認為,餵藥事件持續發酵下去,造成醫生在開立處方時不敢用藥,這對醫療行為是不利的情況,重創醫病之間的信任度。由於案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希望檢調能夠儘速公布真相。
有狀況就找醫生
小兒神經科專科醫師陳泰亨則表示,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不明的躁動、嗜睡或是情緒不穩定的狀況,會懷疑是否服用苯巴比妥(Barbiturates)?但近期也發現,兒科常開立感冒處方中的抗組織胺,副作用也會出現嗜睡的狀況,因餵藥事件持續發酵,間接也造成兒科醫師在開藥時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