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金視窗〉打炒房條例雷大雨小 惜未能對症下藥

黃耀輝 2023/06/01 16:18 點閱 2683 次
《平均地權條例》子法將上路,但並未能真正限制炒房,各界似乎期待並不大(中央社)
《平均地權條例》子法將上路,但並未能真正限制炒房,各界似乎期待並不大(中央社)

黃耀輝(國立台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

號稱史上最重的打炒房條例,《平均地權條例》於今年初通過,2月8日公布實行,後續的9個子法,包括私法人買受住宅許可、免經許可,限制預售屋、新建成屋讓與或轉售審核辦法、得讓與或轉售情形,以及檢舉獎金制度等等,都已預告屆滿,預計7月1日上路。

期待高 難落實

各界的反應都普遍地冷淡,學者專家和社運公益團體則表示「已經沒有期待」,顯然社會共識已經認定打炒房條例「確定無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內政部在前年提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時,討論階段就大聲喧嚷為史上最重的打炒房政策,給國人高度的期待。當時的代理部長花敬群還信誓旦旦地數次表示,打炒房條例沒有日出條款,也就是「法令施行前,已簽約的預售屋都不能換約轉讓」。

結果送請立法院審議時,回任次長的他,突然改口說是「不溯既往」,讓許多炒作預售屋的投機客得以從容下車。換言之,所有的預售屋,在今年7月1日前,都還來得及再換約轉讓,繼續在囤房客之間平行移轉,最後變成高達160萬戶「空屋存量」之外的「新增空屋」。

不溯既往成最大破口

然後,囤房客可以繼續利用房產「持有稅負低」的優勢,掩蓋供過於求的事實,造成房價居高不下,侵害青年弱勢「住者適其屋」的居住人權。
花次長的「不溯既往」,也就成了打炒房政策的最大破口,讓所謂的打炒房政策虎頭蛇尾,把立意良善的政策毀於自己違背誠信的敗筆之上。

也因此,後續的五個子法的訂定與預告,已經無關緊要。更何況,五個子法還繼續位炒房客、囤房族大開後門或巧門。

大開政策後門

以私法人買受住宅為例,眾所周知,住房就是給人住的,私法人除非提供員工當宿舍之用或金融業的資產管理公司 (AMC)買受不良資產擔保品等少數特殊情形,本來就不應利用其相對於個人的經濟優勢,購置住房在轉售牟利,造成對居住正義的最大傷害。

而內政部竟提出符合條件者免經許可的9種情形,連極其抽象、語焉不詳的「穩定不動產金融市場之必要」,或是私法人「經由法院拍賣取得住宅」也免經許可,還替部分非都市更新實際執行者大開後門,實在是令人失望。

未能保護吹哨者

檢舉實名制也是一大敗筆。因為,徒法不足以自行,打炒房本來就需要政府和人民一起合作才能事倍功半,「吹哨人」制度就非常必要,也是打炒房條例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政府當然應予以鼓勵。

尤其不動產的買賣涉及龐大利益,吹哨人檢舉涉及「擋人財路」,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政府當然有必要善盡保密、保護之責任。未料內政部,前有戶政資料遭駭客盜取兜售的案例,讓人憂心政府連基本的資安都做不好,還反過頭來要求檢舉人必須舉證並且實名制,這不是擺明就是要嚇阻民眾不要檢舉嗎?

總之,打炒房條例從來就沒有對房市問題對症下藥,只是對青年弱勢作個政治形式上的交代而已。蔡政府如果不改革囤房稅,就別對居住正義有不切實際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