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100%的村上春樹》

醒報編輯 2023/05/03 18:53 點閱 2510 次

以創作聞名全世界的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作品以超過五十種語言於各國翻譯出版,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及採訪報導等。他是當代日本極具代表性的小說家,作品以獨特的都市風格著稱,擅長以寫作探索意識與潛意識、身體與心靈的邊界,觸及自我內在恆久的另一世界。

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文學榮譽教授傑.魯賓是文學研究學者,同時也是村上春樹作品《挪威的森林》、《發條鳥年代記》、《神的孩子都在跳舞》、《黑夜之後》、《1Q84》等。透過本書,魯賓為讀者詳盡梳理了村上春樹的寫作足跡,傑.魯賓以沉穩筆調娓娓細述村上的成長背景,將織於他作品中對於戰爭、生活的省思之線索紋理展露於讀者眼前,也援引作品段落分析意象風格的蛻變與成長,令喜愛村上作品的讀者收穫閱讀的另一層隱藏版樂趣。

一九八一年,春樹與陽子賣掉爵士酒館,以便讓他專心寫作。當時他三十二歲,酒店生意不壞,他也很喜歡這個工作,但頭兩本小說都受好評後,村上希望寫作時可以不用再忙著切一堆洋蔥。是該從廚房餐桌換到好一點的書桌了。

因此,他們離開東京,搬到附近的船橋市,領略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這時村上已不像在酒館時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他十點左右就寢,六點不到就起床寫作。開始聽更多古典樂,和陽子一起在園子裡種蔬菜。

以翻譯為樂

創作手稿逐漸成果纍纍。到了五月,村上翻譯的費滋傑羅短篇小說已足夠出版一本選集,書名是《我失落的都市》。此後,他除了寫作,也一直翻譯不輟。有些人以翻譯為生,村上則是以此為樂,一整個早上埋首在小說、短篇、隨筆和遊記之後,下午便以翻譯消遣。

多年下來,村上不只譯了費滋傑羅,也譯了瑞蒙.卡佛(全數作品)、約翰.厄文、保羅.索魯、布萊恩、卡波提、歐布萊恩、葛雷斯.裴利、馬克.史傳德、爵士男低音比爾.克勞(軼事錄)、麥可.吉爾摩當代美國短篇小說及評論集,以及數本兒童繪本,其中許多是與東京大學的美國文學教授柴田元幸所合作。村上表示:「學習另一種語言,就像變成另一個人。」他在八○年代帶動日本迻譯美國小說的新機,已受各界肯定。

日本文壇重量級譯者

村上春樹是當代日本文壇的重量級譯者,他的小說暢銷,促使讀者注意到其譯作,而翻譯工作則讓他對西方文學(尤其是美國文學)有廣泛的認識。在這方面,他掀起了日本小說風格的單人革命。他在日語的書寫中注入新穎、城市的、都會的、明顯美式風味的格調,同時也製造出一群仿效者。

著名評論家柄谷行人曾悲嘆說,一九九一年的文學新人獎(即村上於一九七九年獲賞的群像新人獎)決選的四人中,有兩人明顯受到村上春樹「赤裸裸的影響」。《群像》的編輯則補充:「有一個村上春樹就夠了。」

村上與卡佛

村上深信卡佛是個天才,在《紐約客》雜誌上讀到〈我在這裡打電話〉之後,他開始收集並翻譯卡佛的作品。隔年五月,他推出卡佛的第一本翻譯集《我在這裡打電話》,《開往中國的慢船》也在這個月刊出。

即使在美國,卡佛也並非家喻戶曉的人物,日本對他更可說是一無所悉。村上開始翻譯他的作品後,反應竟極為熱烈。村上寫道:「日本讀者熱烈、積極地接納瑞蒙.卡佛,讓我彷彿自己的作品大受歡迎一樣高興。」他繼續翻譯所有卡佛的作品,包括未出版的手稿及書信。在日本獨自摸索這麼久,村上在翻譯和師法卡佛時,才感覺找到了真正的良師益友。若說卡佛影響了村上,村上同樣也影響了卡佛——至少在翻譯上。

語內化的自然傾向

卡佛慣以精確客觀的筆觸敘事,村上則較喜以主觀的語調表達。譬如在〈鄰居〉一文中,卡佛寫道:「他在想這些植物對氣溫會有什麼作用。」但村上翻譯時加進了人物的心聲:「他忖度著,『嗯,氣溫會不會因為有了這些植物而產生什麼差別呢?』」橋本教授總結指出,這些視角上細微的變動,頗適合卡佛後期(自〈大教堂〉以降)的作品,村上這方面的譯作的確十分傑出。

研究過日本文學的人都知道,這種由外移轉向內的特色,反映了日語內化的自然傾向。學者泰德.佛勒甚至以一本書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指出日語如何助長主觀的敘事模式,像是現代日本文學居主流的「私小說」。

日本讀者比美國讀者更熱烈接受卡佛,也可能是因為經由日語的轉介後,卡佛的銳氣少了些,在日語環境下變得更「渾然天成」——在日語中,「他」(彼,「かれ」」和「我」(僕,「ぼく」)之間的差距不是那麼重要。

遠赴北海道參觀羊牧場

一九八一年秋天,村上著手撰寫新小說,並於隔年春天完成,他想寫的居然是與綿羊有關的小說,並為此生平第一次離家做研究,到日本最北的島嶼北海道旅行,參觀羊牧場、訪問畜羊專家。

受到村上龍小說《寄物櫃的嬰孩》啟發,村上春樹明白自己想寫的不是使他成名的前兩本小說那種破碎的描寫,而是敘事連貫的小說。《寄物櫃的嬰孩》充沛的活力,激發他構思以說故事的方式,而非蒙太奇手法來呈現敘事的推進力量和整體性。這時他已有時間集中心力,而這次專心創作的成果,遠遠超越了他前此的成就。

對生活感到厭倦

雖然如此,新作乍看之下仍是熟悉的人物。在這第一本全心完成的長篇小說中,村上再度採用《聽風的歌》及《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的主要角色。《尋羊冒險記》裡,僕、老鼠和中國酒保傑出場的時間是1978年初夏,這一天是小說家三島由紀夫試圖以天皇之名號召日本自衛隊的日子。眼見軍方不予理睬,他切腹自殺,並由一名跟隨者砍下其頭顱。

《尋羊冒險記》裡,電視螢幕無聲閃過的影像,就有三島對軍隊發表冗長演說的畫面。電視機的音量調節鈕壞了,但看電視的學生也不怎麼感興趣——又是一九六九年暴動之後倦怠感的另一例證。

先前作品中僕對生活的厭倦感,此處十分簡潔地傳達出來:「這種說法也許很奇怪,不過總覺得現在不是現在。所謂我是我這回事,也不太對勁。還有這裡是這裡也一樣。我常常這樣感覺。很久很久以後,才會好不容易連得起來。這十年間,一直都這樣。」

「我」和「自我」的裂縫

一九六九年的學運標記了他年少的理想主義已結束。從此之後,二十幾歲的他只剩下毫無生氣的例行工作生活,在這樣的日子裡,「我」和「自我」之間似乎開始出現裂縫。僕懷念裂縫出現前的生活。

在〈一九六三/一九八二年的伊帕內瑪姑娘〉那篇文章中,僕冥想著:「相信總有一天,我會在遙遠的世界一個奇妙的場所遇見我自己。……在那裡我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就是我。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種類的間隙,完美的結合。」到如今,僕大多數時間沉溺在香菸和酒精裡,三餐吃的都是垃圾食物。

《尋羊冒險記》絕大部分內容中,無聊和生活是相反的兩極,歷險才使得生活擺脫了無聊。小說原書名意指「環繞著羊的一場歷險」,我們得感謝譯者阿弗烈.伯恩邦在英譯書名上加入一點提示,暗指僕尋找神祕羊的經歷不過是白忙一場。

我的世界

起初僕過著單調的都市生活,後來雖被捲進一場保證不無聊的冒險,但回頭仍是乏味的都市生活,這之中唯有一點截然不同:他已然了解,世俗平凡的現實世界和只有鬼魂居住的記憶與死亡的世界比起來可愛多了。「我總算回到有生氣的世界來了。就算這是一個充滿無聊的凡庸世界也好,那畢竟是我的世界啊。」

《尋羊冒險記》裡的各個人物看似眼熟,但他們的生活言行已大大不同。村上曾在柏克萊闡述他的新手法:「在這本小說裡,我的風格經歷了一次,或者也可以說是兩次大轉變。句子變長了,也更能前後連貫;說故事的成分也比前兩本小說更重要。

故事是從心裡掏出來

撰寫《尋羊冒險記》時,我強烈地感受到,故事並不是你創造的,而是從你心裡掏出來的東西。故事本來就在那裡,在你心裡。你無法憑空製造,只能把它喚出來,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的,故事是自然發生的。

對我而言,故事是帶領讀者前往某處的交通工具,不管你想傳達什麼訊息,不管你希望讀者的情緒如何變化,第一任務就是把讀者請進車裡。而這輛車——也就是故事——必須讓人覺得可信。這些是說故事時最需要滿足的條件。

開始寫《尋羊冒險記》時,我心裡並沒有預設的綱要,第一章我幾乎是隨手完成的,完全不知道接下來故事會怎麼發展。不過我並不擔心,因為我確知故事就在那裡,在我心裡。我就像個探勘者,以卜杖尋找水脈。我感覺到水在那裡,就開始挖掘。

受錢德勒偵探小說影響深遠

《尋羊冒險記》的架構受錢德勒的偵探小說影響很深。我是他的忠實讀者,他的一些小說我讀過很多遍。我想把他的情節架構放進我的新小說裡,也就是說,首先,主角會是個孤單、住在都市裡的人;他應該要找尋什麼;在尋找的過程中,他會捲進各種複雜的情境裡;而最後當他終於找到目標時,它應該已經被破壞或者消失了。

很明顯,這是錢德勒的手法,我就是要把這種手法放進《尋羊冒險記》。有個美國西岸的讀者看出這層關係,他引用錢德勒的《大眠》,稱我的小說為《大羊》。我覺得很榮幸。

然而,我並沒打算把《尋羊冒險記》寫成推理小說。推理小說最後會解開一個祕密,但我並不打算解開什麼,我想寫的是無解的推理小說。對於名叫『羊男』的這個角色、背上有星形的羊是什麼,或者『老鼠』這個人物最後發生了什麼,我幾乎沒有什麼可說的。我運用推理小說的架構,填進全然不同的成分。換言之,對我而言,架構只是一種承載工具。

說故事的本領

頭幾章我一路摸索,不確定故事會如何發展。就像在黑暗中摸著前進,我完全不知道羊的故事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穿插進來。不過不久之後就靈光一閃,黑暗的遠方出現了微弱的亮光。那就是了,有個東西說我只要照著那個方向走即可。當然我得注意腳步,小心不要被絆倒,前進時不要跌到洞裡。

最重要的是信心,你得相信你有說故事的本領,能發現水源,能將拼圖碎片拼起來。如果沒有信心,你哪裡也去不了。這就像拳擊,一旦爬上拳擊場就不能回頭,你得作戰,直到比賽結束為止。

我就是這樣寫小說的,我也喜歡讀這種方式完成的小說。自發性對我來說很重要。

撰寫過程中建立自信

我相信故事的力量,我相信故事的力量可以喚起我們的靈魂、我們心中的某些東西——那是從遠古代代相傳下來的東西。約翰.厄文說過,好的故事就像麻醉劑,如果你能把上好的一針打進讀者血管裡,不管評論怎麼說,他們會染上癮頭,回來再跟你要第二針。這個比喻也許很嚇人,不過我想他是對的。

我從撰寫《尋羊冒險記》的過程中建立自信,相信我可以成為小說家。

村上挖掘他的水脈找到的故事,的確有出人意表、自行發展的特質,故事是這樣的…。(昀恬/輯)

《聽見100%的村上春樹》
作者:傑.魯賓 (文學研究學者)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全息人生》
作者:大俠武林
出版社:幸福文化

金融股達人大俠武林,透過一套明確可複製的計畫,不論你是大資或小資、老鳥或新手,都能充分應對股市漲跌,只要懂得〈請翻開第87頁〉的資金控管之道,選對績優股或ETF,免盯盤,也能在恐慌中得到預期報酬!
大俠武林暢銷書《股息 Cover 我每一天》作者,大俠武林臉書粉專版主,追蹤者超過 15 萬。專職投資者,出生於 1985 年,攻讀北部國立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期間暫時放下學業,與友人合夥創業創辦工作室從事教育軟體開發。30 歲即累積千萬元資產,35 歲離開職場,活躍於網路社群,推廣長期投資教育。

《天賦交響曲》
作者:林致名
出版社:渠成文化

本書透過一個一個真實的故事,詳細闡述了她怎樣發現自身天賦從而奏出富足喜悅的人生主題曲,以及如何從一個性格孤僻內向的小孩順流成長為熱情開朗,充滿正能量的音樂家、鋼琴導師的整個故事。

品樂藝術園創辦人林致名,致力於推廣生命教練與導師思維培訓,四歲開始學習鋼琴與音樂,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學士,修習鋼琴和音樂學,從事鋼琴教學與音樂教育培訓超過二十年,致力於發現人的天賦順流四季能量與活出人的天才、熱情、效益力量。

《清晨嗎哪到我家:箴言》
作者:張木泉
出版社:真哪噠

張木泉牧師把牧會三十多來的研究與領受,藉著《清晨嗎哪到我家》呈現出來,讓許多弟兄姊妹更加認識神的心意,使讀經成為一種享受;新朋友不再以讀經為苦差事,因為深入淺出的《清晨嗎哪到我家》讓他們讀經更有亮光。

花蓮博愛浸信會主任牧師張木泉鑒於信徒靈命需要餵養、生命需要更新、服事需要恩膏、人生需要目標,根源在於神話語的建立與紮根。為此,開始撰寫「清晨嗎哪」,一面滿足自己的需要,一面供應信徒的渴望。2022年4月賈社長看到「清晨嗎哪」能對華人基督徒祝福,決定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