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台灣影視追不上韓國的發展嗎?影評人艾爾指出關鍵因素,一、台灣政府提供影視補助金卻沒有檢討成效;二、政府鼓勵民間投資,企業仍觀望;三、業界只注重熱門題材,缺少創新。資深影劇人廖佩玲補充說,南韓從國小開始就有音樂劇進駐、影視進入教材當中,台灣也應強化相關美感的基礎教育。
政府是台劇唯一老闆
根據文化部資料顯示,近年造成轟動的台劇如《想見你》、《做工的人》、《華燈初上》、《她與她的她》與《模仿犯》等劇的共同點之一就是,都領過政府千萬元以上的電視節目製作補助。對此,廖佩玲直言,台灣影視市場太缺乏民間資金,許多影視影者只能將「政府補助」視為拍戲的第一桶金。
「錦上添花的事情有人做,但雪中送炭的事就乏人問津,」廖佩玲指出,目前許多能夠領到政府補助金的導演或團隊,其實名聲都已在市場上相當顯赫,絕對有能力吸引導資金投資,但他們依舊申請到政府的補助金,壓縮新銳導演爭取資金的機會。
「只有台灣輔導金制度不去檢討投資成效,」艾爾進一步表示,雖然台灣市場短期還使難以擺脫補助機制,如果產業真的要往卓越邁進的話,補助金制度應該是引導業者慢慢脫離補助,達到產業自立自強的成果。
台劇轉機要來了?
近日台劇《模仿犯》受到關注,在全球即時排名第10名,打破華語影集紀錄,於19個收視地區同時登榜。文化部指出,投資以影視音及台灣內容為核心發展的「國家戰略重點文化創意產業」,並達2年以上,可在投資額20%以內,自有應納營所稅年度起5年內,每年最高抵減所得稅額總額50%。
艾爾說,文策院當初大張旗鼓成立時,曾挾大筆資金以振興產業為目標,業界也都抱以高期待,可惜五年過去,還是看不到一點產業成形的基礎。艾爾強調,「這真的需要非常專業且具國際觀的執行和監督啊!」
廖佩玲指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2006年也曾說要拋「百億拍百片」的電影計畫,找來演員郭富城、劉嘉玲合作電影《白銀帝國》,結果是慘賠,電影計畫僅拍了一部就沒有後續了。所以政府推要企業投資就能節稅,但到底有沒有企業願意投入,能否發揮政策的作用,還值得觀察。
影劇圈的保本心態
廖佩玲歎道,台灣影視或企業界常常有「保本」的心態,只想追求小賺,往往只有2、3千萬元投資的電影,出品人與贊助商卻有一大堆,意味著大家都不願意大筆資金投資影視。
艾爾也指出,台灣影視市場有一個現象,只有要特定類型的電影取得成功,就會有一窩蜂的作品,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台灣取得史詩級的成功之後,後續就出現大量的校園青春電影,「不是不能拍攝相同的領域,而是一窩蜂投入會使觀眾生厭」。
「不要迷信於公式,應該讓觀眾看不一樣的東西,」艾爾建議,如南韓影視就不會因為有了電影《屍速列車》的成功,就大量出現各類殭屍片,南韓市場持續保持著活力,包括復仇、升學壓力、地方文化等都能成為題材,全心去找尋普遍性的情感共鳴,而不是注重在特定的類別。
台劇《想見你》劇照,該劇曾在台灣掀起轟動,更捧紅不少新演員。(官方臉書截圖)
應培植文化土壤
「追根究柢,電影與藝術活動都是關乎教育,美感藝術要從小培養,」廖佩玲舉例說,南韓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的音樂劇市場,南韓從國小開始,就有音樂劇進駐、進入教材,培養素養。她說,在大學中也有專業的音樂劇系,不像台灣都只是一、兩個學分的課程。
她表示,南韓演員敬業的程度也相當令人敬佩,如男星金旻載為了出演韓劇《你喜歡布拉姆斯嗎?》的天才鋼琴家,除了吃飯、睡覺與拍攝的時間外,就是不斷的練鋼琴。且韓國國民女神IU為了主演Netflix新劇《您辛苦了》,特意空出一年的檔期,劇組也願意準備每集高達5億韓元的天價片酬。
艾爾說,台灣影視圈的大家都想活下來,但光靠著政府支持並不是健康的方向,「影視圈如果變成福利或慈善事業,那台灣影劇肯定就是要絕種」,他主張,台灣政府的影視獎勵,更應注重「內容普世性」,而非只要求「本土意識」。如中國主旋律電影目前也只能靠內需市場支持,這就是台灣很好的鑑戒。
台劇近年製作規模逐漸提升,公視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斥資8000萬還原40年前的中華商場。圖為劇組拍攝工作照。(公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