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聖嬰令南部缺水 專家:生態工法解決

呂翔禾 2023/03/09 17:51 點閱 19841 次
針對南部嚴重大旱,專家建議採用生態工法儲水。(中央社)
針對南部嚴重大旱,專家建議採用生態工法儲水。(中央社)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是聖嬰現象讓南部降雨減少,加上政府水資源政策缺乏長期規劃,只能以生態工法增加儲水!」針對南部缺水危機,前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受訪時表示,跨越3個冬季的反聖嬰讓南部缺水,且氣候暖化導致水文極端化,南部也是嚴重災區。他建議政府採用JW生態工法,透過透水性鋪面增加儲水。

南部水情嚴峻,嘉義、台南、高雄水情都轉為黃燈,未來若未持續改善,恐將擴大為橙燈,並採取更嚴格限水措施。水利署長賴建信9日於行政院記者會上表示,雖然政府透過前瞻建設開源結流,使缺水沒那麼嚴重,但今年旱情比之前百年大旱嚴重,會增加再生水廠、海淡廠產量、增鑿水井、清淤等作為緩解旱情。

聖嬰、暖化造成大旱

為何南部又遭遇大旱?汪中和受訪時解釋,自2020年9月後,連續跨越三個冬季的「三重」反聖嬰現象的事件。通常在反聖嬰現象期間,台灣的春雨和梅雨季的雨量會比正常值偏少,因此前二年台灣都有乾旱的影響,加上今年連冬季雨量都格外偏少,缺水的情況自然更是吃緊。

「氣候暖化造成的可怕後果就是水文循環趨向極端化。」汪中和解釋,暖化造成地表的溫度越高,降雨強度就越大,但影響時間較短;另一方面,乾旱的程度也越嚴峻,影響的時間卻非常長,而台灣正是受到水文極端化最嚴峻的地區之一。

以工法儲水解旱

汪中和也提到,暖化同時也導致北半球的降雨帶北移,台灣中南部受到影響最直接,自1940年以來,降雨量及降雨日數就持續降低,成為水資源經常匱乏之地。最後,汪中和坦言,政府的水資源政策,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長期又全面的規劃。

面對日益嚴重的洪澇與乾旱危機,他認為當前最好的解方就是以「JW生態工法」建設城市與社區,讓台灣成為一個海綿化的島嶼。他說,只要下雨,工法的透水性鋪面就能將雨水儲存在地下,撲面同時又具備滯洪池功能,能減少瞬間強降雨發生的淹水災難,解決水資源極端化外,又能滿足未來用水需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