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口罩室內禁令21日解封,但民眾口罩仍戴緊緊,甚至擔憂脫下口罩後,外貌被評頭論足。對此,諮商師鄧善庭提醒,民眾於疫後時代更應注重與人相處、產生友誼的過程。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則表示,民眾與細菌病毒接觸,也能養成免疫力,民眾可慢慢習慣脫口罩的正常化生活。
各國放鬆口罩禁令
國際疫情趨緩,各國口罩已陸續解封,韓國、新加坡分別於1月30日、2月13日取消室內口罩禁令,日本將於3月13日全面放寬口罩禁令,未來包括大眾交通運具與醫療場所都可以脫下口罩。澳門也於27日放寬室外口罩禁令。
但《紐約時報》指出,儘管東亞多國放寬了防疫規定,但民眾還是沒有脫下口罩。不少民眾表示,已經習慣配戴口罩的習慣,日本還將口罩形容為「面褲」,摘下口罩就像在公共場合脫下褲子一樣令人尷尬。
此外,東亞的空氣品質向來不及國際正常的水準,在疫情之前,許多人就已經有戴口罩的習慣,防止空汙對身體的危害。且在台灣,約有3分之1的人都有過敏體質,遇到髒空氣就頻繁咳嗽、流鼻水,口罩成為防堵空汙的好夥伴。
外貌焦慮難處理
南韓的文化研究學者表示,韓國有強大的社會壓力要求民眾保持姣好的容貌,而口罩讓很多韓國人擺脫了這樣的壓力,不要再擔心裸露出臉部的不適感。「容貌焦慮」是指身體外表看不出的缺陷或僅是輕微缺陷,但患者卻將輕微的缺陷誇大,並因此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
也有許多民眾、青少年卻對摘下口罩感到焦慮,深怕自己的外貌遭到他人評論。對此,鄧善庭表示,口罩下的容貌焦慮就如同美顏相機、濾鏡一樣,隨著社群媒體的興盛,「美」的定義越來越嚴苛,似乎只有如社群媒體中的網紅、網帥一般,才叫做好看。
「可是我們逐漸遺忘每個人的外型都是特殊的,沒有人的臉一模ㄧ樣,」她表示,外表雖會成為第一印象,但卻不是全部的自己,個性、喜好、專長等特質也是形成「自己」的重要關鍵,與人相處、產生友誼等,這些反而是更重要的一環。
脫口罩養免疫力
針對室內口罩解封令頒布近一週,許多民眾仍戴上口罩的狀況。施信如說,短暫而言,可能可以達到防疫的效果,「但並非是長久之計,遲早要把口罩拿下來」,應慢慢的回歸正常生活,不見得戴口罩就是對的、不戴就是錯的。
她說,目前戴口罩雖然可以減少疾病傳播,但未來面對傳染疾病的抵抗力卻會不斷降低。在疫情前的生活中,民眾就常常需要與病毒、細菌共處,反而讓身體對各式疾病有免疫力。
施信如表示,預防疾病不只有口罩這個管道,有時疾病傳播反而是因為手部沾染病菌,又去觸碰鼻子或嘴巴,才造成疾病,所以在疫情過後,洗手的好習慣反而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