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特稿】總統賴清德13日於民進黨中常會宣示,他個人在23日的「重啟核三」公投將會投下「不同意票」。但公投作為人民直接參政權利,政府在人民投票公投結果確定前,應該給予尊重。倘若表達任何意見,企圖影響投票,而結果若與政府預期相反,豈非再次斲傷政府威信?如今賴總統的民調已然崩跌,若公投不符「賴」意,岌岌可危的聲望恐將再次受到重創。
發言斲傷公投效力
賴清德13日在中常會中強硬表態,23日的公投將會投下「不同意票」。也許作為一黨主席可如此發言,但總統的高度照理應超越一切,而公投乃《憲法》明文保障的直接民權,代表民眾要針對重大政策進行抉擇,若總統貿然表達立場,但公投結果與總統的期待相反,豈不尷尬?
另外,公投是人民對政策的表態,但經濟部官員近日卻說,我國重啟核電程序上有「兩個必須」,包括核安會制定《安全審查程序辦法》與台電進行自主安全檢查,似乎暗示公投過關核三也不一定能重啟,如此恐讓公投的效力受到不小質疑,《憲法》與政府的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人民會覺得「那幹嘛要勞師動眾耗財辦理公投?」
超前部署後續施政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台灣民意基金會》等民調,賴總統的滿意度在大罷免後,都有不小的下跌趨勢。賴主席曾在大罷免前表態支持罷免,結果一席都沒有罷成功;如今卻又在23日的公投前宣示「不同意」,原本希望號召綠營選民團結的努力,卻變成一再的施政打臉,接踵而來的負面效應恐更強烈。
面對23日比7月更困難的罷免戰,加上近來無論是政務官、黨籍不分區立委失言頻傳,執政團隊對於普發現金態度曖昧不明,都在在顯示賴政府團隊無論是人事,還有施政模式,都有大幅調整的必要。
與其搶著表態公投怎麼投,賴總統不如在最近這段時間,想想未來內閣如何改組、如何說服朝野一起合作,並適度釋出善意給在野黨。
危機也是轉機
前總統蔡英文的民調也曾跌落谷底,但後來還順利連任,滿意度甚至超過7成。面對如今的施政困境,握有大量行政資源的賴政府若能及時調整、回應人民需求,說不定能突破朝小野大的困境,不只有利自己的施政,還能獲得更多民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