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經人語》從新加坡「養豬大王」陳家莊談起

徐世勳 /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所長 2023/02/08 12:16 點閱 2985 次

新加坡樟宜機場附近有一個叫「陳家莊」的百年大家庭,「百人聚居,五代同堂、共財共苦」,完整保存了中華文化傳統精神與價值觀,為家族治理的一個典範。

此外,讓人驚奇的是,這個「陳家莊」過去還是新加坡的「養豬大王」(規模全國第一)。根據《世紀陳家莊:從養豬戶到營收百億的企業家族傳奇》一書的記載,「陳家莊」是一個百年前從潮汕落番南洋的卑微移民家族,以種菜養豬起家,力抗戰亂人禍,與時轉型開超市、在馬來西亞種蘭花、在中國興建高爾夫綜合渡假村,成功打造跨國奇蹟。

離農離牧效益佳

從養豬戶到營收百億的「陳家莊」具體展現新加坡經濟發展的成功路徑。1965年8月馬來西亞國會全票通過將新加坡逐出邦聯,新加坡被迫獨立建國。當時,新加坡政府即認為農業雖然重要,但並非國家賴以生存的唯一產業,新加坡還需靠製造業與服務業等其他產業來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透過國際貿易來養家活口。

至1984年間,新加坡政府基於土地利用與環境汙染的考量,在國會宣布全面淘汰養豬業。「新加坡沒有種植稻米,但依賴進口的米價還比產米大國泰國當地的價格便宜,因此淘汰養豬業、進口豬肉是正確的策略,有限的土地可以重新規劃,為島國創造更有效益的用途」。

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離農離牧,時至今日,農地佔全國可利用土地的份額已由1965年的21%大幅減少至不到1%,使得國土在製造業、服務業、農業及城市發展之間的規劃使用,取得合理有效的配置。

台灣國土分區管制嚴格

反觀台灣,由於國人「糧食安全等同糧食自給率」的迷思,禁錮了國人土地利用的思維,導致台灣有世界上最嚴格、最荒謬的國土分區管制,阻礙農民離農離牧。

農委會評估在「非常時期」國外農產品輸入受阻時,先排除超前部署、廣設進口糧倉儲備的可能,僅以每人每日基本熱量(1000大卡至2100大卡)需求下,種植稻米、甘薯等提供熱量之糧食作物,要求完全自給自足,計算出農地面積需求為74萬至81萬公頃。

國土計畫即根據此來作為全國農地需求總量之目標值,將全國可利用土地(約1.12萬平方公里,即112萬公頃)的七成劃為農地,嚴格限制他用,計畫年期長達二十年,嚴重阻礙農民的離農離牧,也導致非法農舍及違章工廠、建築氾濫之亂象,已使國土計畫面目全非。

急迫需要產業配合

我並不反對「農地農用」,但我反對將台灣大部分可利用的土地劃為「農地」,當作「糧食安全」祭壇上的供品。在快速工業化、自由化與都市化下,農業雖然重要,但並不是唯一的產業,更不是我們的「護國神山」。

我們急迫需要國土在製造業、服務業、農業及城市發展之間合理有效的配置使用,創造更多所得與就業,讓更多人能養家活口,讓年輕人能擁有養兒育女的空間,退休後也能享有更舒適的養老環境。同屬東亞漢字文明,新加坡能,我們為什麼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