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structive new logic that threatens globalisation
各國爭先補助綠能產業,並透過關稅、貿易壁壘等方式加強國內製造業的韌性,過去互利共生的全球市場逐漸走入歷史,成為你死我亡的零和賽局。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央行持續保持低利率的政策,使得國際市場蓬勃發展。但面對中美對峙加深、通膨危機,美國總統拜登背棄了原有的市場經濟,祭出高達4650億美金在綠能補貼、半導體與電動車產業上,希望能將產業鏈留在國內,減少國際供應鏈斷裂的衝擊。
各國原物料禁出口
這樣貿易保護的政策恐導致國際上保護主義盛行,各國也開始保護國內的重點產業。隨著國際綠能轉型意識興起,電動車或綠能發電都需要電池,相關原物料的動向也備受關注,目前印尼已禁止鎳出口;阿根廷、玻利維亞與智利正要合作規劃鋰礦的出口。
特別是民主與極權世界更加劍拔弩張,以拜登政府為首的西方世界,擔憂部分產品的供應鏈過度仰賴極權國家,如中國仍佔據國際電池供應鏈的核心位置、歐洲過度仰賴俄羅斯天然氣等狀況,都開始重視國內產業鏈的韌性。
全球議題遭忽視
當國際都開始貿易保護時,將造成第一個問題是「額外浪費」。經濟學人預估,未來綠能轉型、科技硬體與電池等新領域投資將達到3.1兆到4.6兆元美金,當全球產業面臨轉型時,各國政府都必須進行高額的投資,但政府大力介入的背後,常常隱含著大量的重複與浪費。
第二個問題是「西方盟友的憤怒」,過去美國在二戰之後,以自由化、市場開放等口號,引導全球市場邁向榮景。但目前美國違反過往的常態,建立起貿易障礙,嚴重的影響西方盟友的經濟狀況,甚至演變成全球的經濟衝突。
最後,「全球性議題難以解決」,隨著經濟衝突擴散,需要國際合作解決的國際議題就更難解決,如協助貧困國家加速淨零碳排、面對氣候變遷等議題,一旦大國專注於貿易競爭上,這些全球性議題恐愈滾愈大,影響到各國發展。
抵制中國美需盟友
目前抵制中國成為美國的首要任務,如果要在晶片戰中強壓中國,勢必需要關鍵供應商日本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 和荷蘭艾司摩爾(ASML)的協助,且如印度、印尼等逐漸興起的國際勢力,與美國關係還有待加強。如果美國堅持貿易壁壘與跟其他國家鬧翻臉,最後恐怕得不償失。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3/01/12/the-destructive-new-logic-that-threatens-globali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