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報酬比過低 人力缺乏其來有自

彭蕙仙 2022/12/16 14:51 點閱 2759 次

根據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受僱人員的報酬占GDP比重降至43.03%,創下史上最低記錄。而營業盈餘占比36.53%,卻是歷年新高。顯示國內勞工(受僱者)實質薪資成長追不上所創造產出的成長,更凸顯獲利分配偏重企業、忽略勞工的失衡現象,越來越嚴重。

勞動報酬比重低

受僱者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可以看作是勞工從經濟大餅中分得多少,比例越高,表示勞工分的越多。

在1991年時,台灣經濟成果有51.6%是屬於受雇員工報酬,也就是經濟大餅有一半以上進了勞工的口袋,30年後,這個比例已降到4成3。

換言之,在台灣整體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勞工報酬無法與經濟成長率同步。這是很弔詭的事,勞工的付出明明是創造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卻無法得到合理的回饋。

我國GDP規模在2021年首度突破20兆元、達到21.7兆元,且經濟成長率高達6.28%,突破了11年的紀錄,在疫情期間能有如此表現,難能可貴。然而,經濟成果卻未能合理地分配給受薪勞工。

台灣勞工「俗擱大碗」?

根據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研究,已開發國家的勞動報酬率大都呈現下跌趨勢,從1980年代以來,大約下跌了5個百分點,然而,美日韓等國都還能維持在6成甚至6成5以上,相形之下,台灣的勞工真可謂「阿信一族」,勞工報酬占GDP比太低了。

近日台積電在美國設廠舉行裝機儀式,引發不少台灣人擔心台積電會變成「美積電」,甚至有所謂半導體產業「去台化」的問題,不過,CNN報導指出,台積電仍會將最先進的技術留在台灣,關鍵因素是「台灣人力薪水低、素質高」。

聽到台積電會把先進技術留在台灣,應該會讓台灣人放心不少,不過,留下來的主要因素卻是台灣勞工「俗擱大碗」,又未免令人感傷。

經常薪資不進反退

主計總處近日公布,今年1到10月全體受僱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4339元、年增2.9%,看起來是創下了近21年同期最高增幅的記錄,但是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其實是衰退了0.13%,這表示,勞工加薪的幅度實在是追不上通膨率。

台灣勞動報酬無法在經濟成長中得到合理的分配,「慣老闆」只是理由之一,從全球貿易型態改變到中央銀行的匯率政策等,都有影響。

此外,產業及行業間也存在著勞工報酬不均的問題。根據人力銀行的研究,半導體、軟體網路、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金融業等高薪族群,近11年實質薪資增幅高於平均值,介於2.3%至9.9%之間。餐飲業、藝文業、運輸業、社會福利服務業、宗教∕職業團體組織、法律服務業、批發業等的薪資則是屬於「小幅落後群」。

服務業長期低薪

服務業佔了就業人口的6成,但薪資卻長期低迷,這是台灣整體薪資過低的主要因素。增加服務業消費人口是提升獲利的重要手段,企業有了更多獲利,勞工才比較有機會增加報酬。

在後疫情時代,透過開放爭取多商機是政府要持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