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年終談台灣經濟面對的逆風挑戰

戴肇洋 2022/12/08 13:57 點閱 3095 次

「虎年」即將進入尾聲,回顧今年國際經濟機構無不認為,歷經兩年新冠疫情肆虐,衝擊各國經濟成長之後,將會重新邁向復甦之路。

不過,隨著2月被視為全球重要糧倉與能源出口來源的俄烏爆發戰爭,波及穀物及石油供應,已揭開全球通膨飆揚序幕。

恐陷二戰後最大威脅

接著,4月被認為全球工廠及消費市場的中國,由於疫情捲土重來,而實施嚴格封城管制,在衝擊許多重要產品供應之同時,波及成長動能。另外,美國為抑制通膨而持續升息,掀起各國利率上揚,讓背負龐大債務的國家與企業帶來壓力,在無形中提高全球金融風險。

此外,中美大國博弈新冷戰、經濟科技脫鉤所衍生的碎片化衝擊等,迸發接踵來臨,造成全球經濟呈現前所未有變局,導致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可能陷入比2008年的金融海嘯更慘痛、嚴厲的經驗。

在這些不利因素暈染下,今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IMF)在最新公布「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面對二戰以來最大威脅,前景頗為黯淡,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從4月的3.6%下修至3.2%,明年從之前的2.9%下修至2.7%。

復甦展望悲觀

顯然地,全球經濟經過疫情重傷,雖各國致力回歸正常,但卻又面對著包括: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及貧富差距擴大等許多新的衝擊。

另外,美中科技衝突是否轉圜、全球通膨壓力是否降溫、各國升息何時方休、經濟下行何時重返復甦,目前全球經濟下行是開幕序曲?抑或是即將雲開見月?未來將會呈現L型?U型?V型?抑或是W型走勢?已成為國際社會矚目之焦點。

面對全球經濟動盪之下,台灣經濟無法倖免,去年8月迄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持續超過2%,嚴重衝擊內需消費。此外,加上此一期間占台灣對外貿易高達四成的中國實施「清零」政策,造成9月以來出口由紅轉黑、外銷訂單呈現衰退現象,使得國內經濟機構調降今年成長預測,甚至對未來一年的經濟展望頗為悲觀。

促進產業結構「全面轉骨」

雖台灣經濟正迎接著逆風的衝擊,但卻是破浪之契機。尤其在全球供應生態體系在地整合發展趨勢下,為了接近市場、人才、技術、原材物料等,需要透過「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思維重新定位,促進產業結構「全面轉骨」,藉此在全球經濟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必須儘快突破兩岸關係的僵局;尤其雙方的經濟透過「地理位置」所存在的依賴關係,歷經40餘年發展,已呈現極為密切難以脫鉤的事實。亦即未來台灣經濟發展,並非依賴大國的角力妥協,而是憑藉長期以來累積的產業實力籌碼,找出最佳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