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氣候〉「三重」反聖嬰現象 恐致高溫乾旱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2/11/30 15:59 點閱 3311 次

正在影響全球天氣的反聖嬰現象開始於2020年9月,已經持續了25個月,預計還要延續6個月,因此將連著跨越三個冬季,成為本世紀首個出現的「三重」反聖嬰現象的事件。

「三重」反聖嬰現象

反聖嬰現象是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海溫低於平均值-0.5℃的異常事件,與區域或全球的天氣變化密切相關;通常萌發在3~6月期間,在冬季(11~1月)最強,然後在3~4月減弱消散。

除了海水表溫與聖嬰現象有相反的變化外,反聖嬰現象持續的時間通常較長;自1950年以來,有一半的反聖嬰現象均持續了兩年(二重反聖嬰現象),長達三年的至今已有3次。

第一次「三重」反聖嬰現象發生在1973~1976年,第二次出現在1998~2001年,本次則是2020至2023年;這3次都是隨著強烈或中等強度的聖嬰現象之後發生;初步的研究認為,這3次反聖嬰現象持續時間的特別長,是由於前面聖嬰現象所累積的海洋熱量較高,導致散熱時間需要較久的結果。

反聖嬰現象的影響

與聖嬰現象一樣,反聖嬰現象對全球極端天氣具有大規模的影響。以今年來說,美國西南部大面積的高溫乾旱,澳洲連續三年遭遇罕見的強降雨,巴基斯坦經歷最嚴重的洪水災害,非洲之角遭逢40年來最嚴重乾旱,都與反聖嬰現象息息相關,衝擊實在非同小可。

在中國大陸,反聖嬰事件使夏季主要降雨帶北移,出現南旱北澇的二極化局面,導致農作物減產、水資源供應緊張。臺灣方面,反聖嬰年也有冬季氣溫較低、雨量偏少的特徵。

其實,全球出現異常突變的極端天氣,北極海冰縮減、高山積雪加速融消,以及大氣環流系統內部的自然變化,都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聖嬰現象卻有推波助瀾的放大效果。

前冬偏暖、後冬偏冷

一般發生反聖嬰現象後的冬季,東亞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大範圍降水偏少。因此,今年的冬季會是一個冷冬嗎?目前看起來不會,暖冬的機率反而比較大。

中國大陸的氣象局預測,今年冬季影響中國的冷空氣強度總體偏弱,會呈現「前冬偏暖、後冬偏冷」的氣候特徵,當然仍有區域性與階段性寒潮的侵襲。此外,江南大部地區除了氣溫偏高、降水也將偏少,發生夏秋冬三季連旱的可能性很大,要加強抗旱的工作。

臺灣冬季正常值

我們中央氣象局也預估臺灣今年冬季的氣溫偏正常值、雨量則略少。冬季至2月以前本為臺灣西半部枯水期,目前南部水庫水位又偏低,需要注意水資源的調度管理。

由於氣候趨勢預測的科技能力不斷的提升,對於極端天氣的防災,有很好的成效。然而,聯合國多種報告都顯示,隨著全球暖化程度增加,發生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將繼續升高,挑戰只有越來越大,天氣預報的服務功能必須與時俱進,才能趨吉避禍,讓我們更安全的生活與生產。